Re: Play操/演現場
Author: 張宇承, 2021年01月15日 18時45分
該展覽位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內容以臺灣1990年代的視覺藝術以及小劇場中的身體展現為出發點,並且以現場藝術為基礎,透過語言的力量、行為的實踐、身體的驅動以及情境式的場域結構,邀請藝術家以操演性的介入,重新表述在不同時態中的感知狀態,從中探討操演性的實踐與行動力,及其延展的樣貌為何。
在所有的作品當中,我最有印象的有三個,分別是«有關難以開展的一些日子»、«No.103»和«換景»,我將會針對這三件作品,分別說一下我當下的感受。
首先«有關難以開展的一些日子»,對這項作品的印象是空間非常的寬敞,而在當中有一個投影機,將另一邊有真實存在的窗戶投影在一面什麼都沒有牆上,從遠處望去,看起來就像是有兩扇真實的窗戶在牆上,若是有鴿子在展場內或許會猛然的朝著牆壁(看起來有窗戶的地方)筆直的飛過去吧,最後的下場肯定是慘不忍睹,我想這個展品要告訴我們,眼見不一定為實,需要透過不停地觀察或是透過五感去探查,最終才會便會發現當中有一個是假象,生活中,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有時看似擁有很多正確的選項,卻只有一個是正確答案,若未加思索、盲目的去闖,後果將會不堪設想,應該要三思而後行;而在該投影機的旁邊有一個外觀被砸爛,卻依然可以使用的冰箱,我想這個展品,則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不要以外觀去判斷好壞與否,外觀或許已殘破不堪,但內在卻是完整且具有實用性的,相反的,有時外觀華麗的東西,卻華而不實,內在反倒具有缺陷,無論是人或是物,都不能只看外表,內在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我想這是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
再來是«No.103»,這個展品利用鼓風機,將兩層布撐起來,而內部是沒有燈光的,只聽得見聲音,觀眾要在全黑的環境下,摸索著前方的道路向前,再從原路走回入口處,外圍的空間很窄,而內層則是一個大空間,裡面空無一物,而一次只能進1~2人的規定,不知道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或只是因為該展品不適合一次讓太多人進入(可能會造成危險等原因),而我是和曾經進去過一次的人一起,在過程中,她快速地便找到了進入內層的出路口,也透過聲音指引我方向,告訴我該往哪裡前進,內層的情況、哪幾個點需要注意腳下,因此我很順利且快速的便從展品內走了一圈,沒有遇到任何的阻礙,一下子就成功的走出來了,我想若只有我一個人的話,可能會花上兩倍的時間吧,我想這就跟未來一樣,每個人都一步步地向著前方未知的世界前進,過程中會有陪伴著我們成長的人,他們透過自身的經驗,來告訴我們前進的路上可能會有哪些障礙,用他們的聲音使我們能夠不會犯下同樣的錯誤,順利的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
最後是«換景»,整個展場由許多的白色柱子所組成,而當中又分為可移動以及不可移動的,這些柱子可以被排成各種樣子,也可以做到許多事情,像是用許多根柱子把人關起來等等,旁邊有兩個倒數計時器,其中一個一直顯示2020,而另外一個數到0505時,會再倒退回0000,我想作者是想透過計時器呈現一個漏斗的感覺,因為2020倒過來便是0505,這也代表著整個展場空間都是有時間概念的,柱子代表的是事件,這些事件能夠困住我們,而造成這些結果的亦是我們人類自己,人類的歷史由眾多的事件堆疊而成,這些柱子亦支撐著我們人類,若人類哪天將柱子推倒了,後果將不堪設想,人類應該反思現在我們所遇到的難題(地球暖化、新冠肺炎等),有多少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反省自我的同時,並去思考人類的下一步該怎麼做。
這次的展覽,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每個展品都將看展的人變為作品的一部份,不只是用看的,也透過聽覺、觸覺讓看展人能多面向的接觸作品,沉浸式的體驗也代表,看展人會有更深入的感受,也會因此有更多的想法,以往看展覽都像是走馬看花,並沒有花心思去思考作品後所代表的意義為何,這種展覽讓我更有參與感,也使得我更願意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