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態之愛
Author: author name, 2021年01月15日 21時50分
- liquid modernity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oday's highly developed global societies as the continuation of modernity rather than as an element of the succeeding era known as postmodernity, or the postmodern.
齊格蒙.包曼以液態比喻現在訊息社會也就是所謂後工業時代,人類生活的形態特質。
身處於資訊快速變化的時代,世界充滿了太多不確定性,而駐足在其中的我們又該如何應對、自變,找尋各自在這個時代的意義呢?
從液態之愛展區的七個作品談起,慢慢了解策展人希望觀者去解構的這個液態化社會。
1.Hassan Khan 《The Infinite Hip-Hop Song》
電腦的演算法所生產的音樂,在電源開啟的瞬間不斷產出,並沒有終止的計算變化著。
資訊化的社會中,電源就像是生命的起源,打開的瞬間,可以自我延續及生長,那彷彿有機體的音樂不斷產出。在邊界逐漸模糊的世界,事物運行的法則逐漸被打破,無法預測事物的發生,我們只能去調整並適應它。
2.姚仲涵 《感覺空間》
現實世界與虛擬網路,聆聽的經驗和身體的在場,兩種情境的交錯重疊體驗。視覺與聽覺的交錯讓人產生混亂,我在此聽著另一個空間的音樂,也許根本不是另一個實際空間,而是網路數據建構的四次元,在哆啦A夢的口袋內。
我們所體驗的世界逐漸錯綜,空間和時間被打破在虛擬化建立起來的技術上,那麼什麼是真實呢?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物及聲音,被虛化在液態化社會中。
3.倪灝 《結構研究VI》
六頻道的影像作品及合成數據,並用鼓聲去翻譯所看到的影像,藝術家重新編輯的同時也完成一部新的作品,帶著些微的節奏呈現由影像和鼓聲交織的速度。
4. DJ Sniff 《啜飲流淌的愛之泉》
解構聲音的發聲器,將他們展示成有如雕塑作品,秩序的互相連結,並將發聲器重新組合,他們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發聲器像是一個小群體,看似無意義的各部分零件是人,拆解再重新組合,試圖在流動性中找尋自身的定義及作用。
5. Hito Steyerl《流動性公司》
有著建築式的裝置,帶給觀者沉浸經驗,感受如同坐在海浪般的結構,去感受它所談論液態性的內容,試圖在充滿不確定、不穩定性的液態社會中,找尋個人在巨大浪潮中的生存法則。
6. 吳其育 《The LED Future》
反思性的假設,未來假如沒有自然光源,取而代之是電子光源,事實上這也是我們真實的世界,未來在LED和光纖速度下我們要面對的是什麼?
7. 王郁媜 《未曾來過》
自傳性的歷程,二十年來的生活旅程,內容包含田野研究、人際關係和歷史研究,隨著經歷進入和交織的旅程。
戴著耳機聽完她的敘事,中間穿插不同語言、畫面、多重聲音,像是突然變奏換聲的樂曲,從多敘事去體驗她所見的時間。
現代性的特質是液態的現代性,我們身處的世界變化太快,現實或虛擬的不斷擴充交融、合而唯一,我們該如何自處、適應轉變?
對於生活世界重新地觀看和理解,展區的展示像是一種解構,呈現這樣的意識狀態,我們生活的形塑和被形塑背後的機制,如何應用通過藝術家傳遞重新建構我們所理解的方式。
展區內不斷出現的:液態性、速度、訊息、網路,提示我們生活的整體狀態,我們感知或意識到的時候我們就有能力重新組合,再回歸到之前說的解構,將其組合成新生活型態的認識方式,在意識到液態化作用的同時已然產生變化。
回到液態之愛,科技與世界快速變化的現實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展、人作為一個個體應該如何自處?或許樂觀,或許悲觀如齊格蒙.包曼,但我們應該保持警戒,抓緊人的關係,重新找到人和群體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