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復仇
Author: 簡世昊, 2021年01月24日 17時11分
作品內容
走進展覽空間,映入眼簾的是五個交錯擺放的螢幕,螢幕上播放的,是有時相同,有時相異的影像,影像的內容是關於五位女性正在追殺一群男人,在混亂的場面過後,迎來的是被穿制服的男性逮捕的女性,最後將鏡頭帶到了作為觀眾的三位學生。這是蘇匯宇根據台灣80年代一系列描述女性遭到強暴後進行復仇的電影,結合自身風格創作出的「二創」作品。
台灣黑電影
80年代的台灣社會處於極度壓抑的狀態,在當時出現了女性被強暴後展開復仇的電影,腥羶的內容使得這類電影作為宣洩的出口大為流行,但女性真的復仇了嗎?這類電影雖讓女性作為主角,展開的也是圍繞在女性身上發生的故事,但這類電影的目標群眾卻鎖定在男性,原因是片中的女性通常穿著裸露,即使女性在片中復仇成功了,最後往往會被逮捕入獄,接受似乎只有女性該接受的法律制裁。換句話說,這些電影其實都是打著女性名號拍給男性看的,自我滿足甚至是自慰用的影片。而片中的女性也沒有復仇成功,因為她們該復仇的對象,應該是消費她們的男性,以及打壓她們的環境。
手法
這件作品有意思的是,蘇匯宇讓原本應該靜態觀賞的影像,變成了可以在其中穿梭,甚至不走進就無法觀賞全貌的狀態,打破了觀賞者既有的框架,讓原本單純傳遞訊息的電視螢幕多了許多互動性。作品中的五個螢幕似乎也對應著五位女主角,而在對男性的復仇上出現了五種不同的結果。結合上述兩點,我認為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概念,此種作品內容搭配此種表現手法所表達的,會不會就是大眾對電影所呈現的社會的真實情況。再怎麼說蘇匯宇所創作的女性的復仇,本體充其量不過是臺灣黑電影的再現,少了設備的輔助,也不過是資訊爆炸時代下的一支短片,從這個角度來看,「觀看」女性的復仇這個作品的觀眾,不過就和80年代觀看臺灣黑電影的人,以及片尾代表著作者的學生沒有差別,只是作為一個單方面吸收資訊的閱聽者。而當我們走進螢幕間的間隙,我們才是為了瞭解眼前的議題的全貌踏出第一步,正如現代社會上許多家暴和性侵案,內容經由媒體傳播後,不知情的大眾所帶出的風向往往會讓受害者受到二度傷害,這種情況又在父權社會的仇女風潮下顯得格外嚴重,像是「台女不意外」「第一桶金」之類的詞彙更是層出不窮,但沒經歷過受害者遭遇過的情況的我們,怎麼會有資格作出評判呢,呼應著黑電影的套路,雖然殺人不應該,但沒經歷過家暴甚至是性侵,又怎麼能理解受害者的負面情緒,而以單純的謀殺概括之呢,我認為蘇匯宇之所以選擇了能隨意走動的呈現方式,一方面就是要鼓勵觀眾去了解事情的全貌,不要透過單方面的吸收就妄下評語。另一方面,當我們靠近螢幕時,我們除了是純粹的觀看者外,也多出了一個被觀看的身分。正如我們在談論性別時常用到的一個詞,「凝視」,臺灣黑電影正是在男性凝視下出現的產物。在此處蘇匯宇介由讓觀眾不論性別的成為被觀看的對象在螢幕前達成了另類的性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