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禽獸不如」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1年03月01日 01時34分
在國美館館長事件的影響下,本次的台雙在曝光度與討論度上可能是較為可惜的,不管是繼續向外延伸的企圖心,或是策展人在空間與作品的拿捏掌握上等等,其實都是諸多雙年展中可以討論的議題;或許我們不需要不停消費新的哲學名詞作為藝術圈的新議題,能夠回應到作品本身,並且呈現展覽的主題敘事,就足以讓觀眾與藝術產生對話。
2020年10月17日到2021年2月28日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禽獸不如」在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由姚瑞中擔任策展人,展出49組藝術家共201件作品,且全數為首次參加台雙的創作者,展出以7大子題為主,包含「獻祭與救贖」、「生物經貿潛史」、「無名戰爭肖像」、「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節慶╱沙洲╱綠覆率」、「獸倣者╱獸形人」與「棲息地/動物園/國家公園」加上「行為暨臨場藝術/多媒體裝置表演」等;此外,繼2018年台雙延伸至國美館周遭後,本次台雙除了在中部地區有相關的行為藝術展演等,更進一步的與中部以外地區的空間合作推出「平行展」與「衛星展」,也顯現出國美館作為國家級美術館的企圖與自信。
就雙年展的規模而言,本次策展人在空間與作品的關係上表現出足夠的掌握,作品氛圍與彼此的關係都有足夠的餘裕讓觀眾進入狀態,部分作品以近乎個展的空間感呈現,在白盒子雙年展當中,的確是相當奢侈的,事實上這除了展現策展人閱讀作品與空間的功力外,另一方面也是種取捨,我們都清楚在當前這種大展的權力關係下,策展人與藝術家的關係大多是傾斜的,即便策展(Curating)原有照顧、管理的意涵,但是在這種傾斜下,許多策展人盡量的塞作品到展覽中,將作品視為策展論述的註解,同時也廣結善緣還自稱對抗台北藝術圈的美感,只是觀眾就必須忍受視覺上的壅擠,作品們也被擠壓;當然並非如個展般的空間展示就是最好的安排,101展間中林鉅的三張作品與其他作品形成完整的氛圍,也回應整個展覽的佛學邏輯,也讓人對原本已經熟悉的林鉅作品有更多的認知。
類似的空間展示還包括,馬來西亞籍藝術家陳建泯的<像生秘境 >以輕薄的錫箔紙拓印展現出古墓的形象與碑文,人類那些試圖以墓葬形式留下永恆的企圖卻被輕飄飄地再現於此,而與對面彭奕軒以<毋留遺憾>那宛如紀念碑排列的捕蠅燈形成的互文,而後再進入張徐展的<陰極射線管內的神秘儀式>,將整體展出敘事拉回人世間;事實上在大廳順著兩件作品繼續看下去會看到黃土水的<水牛群像>,可能也是小小的與美術館館藏對話了一下。
而提到「平行展」與「衛星展」,這很明顯的是策展人的策略,畢竟在公部門的展覽中,要跨縣市的展出,光是協調等所需要的心力可能就讓人放棄,透過這樣的方式嘗試延伸,除了擴大展覽效應外,也期待國美館能夠持續這樣外延式的嘗試,以雙年展原有的脈絡而言,本來就是以打破白盒子,以都市為單位的思考,而以國家級美術館所舉辦的台灣雙年展來說,放眼全國是應有的眼光,例如泰國雙年展就不只是在曼谷,但是我們也理解,這需要文化部的介入與協調,也期待文化部能夠將美術館的活動納入整體性的文化建設考量,期待出身文化部的現任館長在這方面也可以有更多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