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時代映像:臺灣前輩攝影名家典藏精選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1年03月15日 16時39分
攝影的確紀錄了世界,但是由誰、如何觀看後進行紀錄可能才是攝影背後有趣的問題,如果只關注其「紀錄的對象」,那可能是歷史博物館的展出方向。在美術館中,除了將攝影視為文物以外,可能有更多的問題可以提問,可以討論。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美術館將典藏展視為重點,畢竟典藏展是集博物館四大功能,典藏、展示、研究與教育為一體的展覽,更是建立美術館形象與認同的重要推手。
2020年12月5日到2021年2月28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時代映像:臺灣前輩攝影名家典藏精選展」,展出國立臺灣美術館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二十世紀中期以前的典藏品,並從中特別選展郎靜山、鄧南光、張才、李鳴鵰及鄭桑溪五位前輩攝影家、六十餘件的精選作品,同時播映由王耿瑜導演所執導拍攝的五部攝影家紀錄片。
近年來,可能是同時負責統籌執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國美館舉辦過幾次的攝影展都有相當的水準,例如由簡永彬擔任策展人的「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 」等等,就傳統攝影的展出形式可說是有一定的掌握水準。但是在這些展覽相較之下,不由得會對本次的典藏展感到可惜,雖然說以展出形式來說是令人感到愉悅的觀展經驗,但是以整個展覽來看,並沒有看到比較明確的展覽企圖,也就是說彷彿回到過去典藏展那種失去主題焦點的展出方式。
事實上在這次的展覽裡,的確沒有人掛名策展人,只有三位掛名「展覽規劃」,在這種沒有主要展覽敘事的情況下,展場的作品很容易淪為現場展出的攝影家紀錄片的文物,淪為紀錄片導演觀點的證物,以國家美術館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先不跟同檔期的台雙展「禽獸不如」相比,一樣是以典藏為主的「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同時展出,更是令人覺得可惜。
事實上這也是個機會讓我們來思考策展人在當今攝影展的可能性。雖說當下社會氛圍裡,策展人的專業性似乎在被稀釋,但是這次我們反而看到策展概念的重要,或者說,就國美館這種館藏豐富的展館來說,策展人的角色就更形重要;一方面展覽檔期作為稀缺資源,另一方面國家也在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國美館要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擔當什麼樣的角色?有沒有自己的攝影相關策展人的培養?在這些資源調度上是否能與即將開始運作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有所互補?並非等著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成立後即可將業務切出,國美館這麼多年來所累積的經驗能夠給予新設立的館舍在未來營運上有什麼樣的協助,這些其實都很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