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作女「笙」:《張婉俞作品音樂會》
Author: 蔡子萱, 2021年03月30日 13時27分
評論的展演:臺灣寫作女「笙」:《張婉俞作品音樂會》
時間:2020.07.04(六)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笙」這個樂器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笙」也叫做「和」,小笙是「和」,大笙叫「巢」,而經歷了千年的演變,「笙」在現今國樂團、絲竹樂團,爵士樂團、當代劇場中皆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面對藝術多元化、現代化的需求,此樂器產生了更多不同的樣貌與種類,它除了能奏出和聲以外,吹氣及吸氣皆能發聲,而從古名「和」可見,除了展現了東方人講求與世界、自然、人群之間的和諧之外,它的音色也是飽滿而優美。
《張婉俞作品音樂會》是由出身於1994年的臺灣彰化人張婉俞,在臺北市立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的畢業音樂會,因婉俞以演奏「笙」和「作曲」為她日常的好夥伴,別名為「寫作女笙」。
整場音樂會,只要是有笙有出現的曲目,皆使用三十七簧笙,這種笙是在1984年研發成功,此樂器有許多優點除了外貌沿用了傳統笙「馬蹄形」以外,,還保留了傳統笙大部分的按鍵排列,並使用高音按孔、中音按孔、低音加键的方法,讓音色上能保有傳統笙的韻味,而且它的音域寬廣,能夠橫跨過三個八度,因此讓作曲者、編曲著、演奏著能自由的轉調,解決了原先音域窄小、半音不全的問體。
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曲目是《恬靜世界》與《笙‧聲幔》這兩首曲目,《恬靜世界》樂器編制為一把琵琶和弦樂四重奏的組合,透過一來一往的對話,聆賞到中西樂器混合的聲響,而《笙‧聲幔》則是為三十七簧笙獨奏所寫,除了聽見經典民歌《小河淌水》的影子與戲曲鑼鼓中堆疊情緒的節奏型態外,在B、#C、E、#F的基底下變化,透過長音讓層層堆疊,著實凸顯了笙能利用聲響製造空間的魅力。
此場音樂會集結了婉俞在研究所兩年多創作結晶,激發了筆著對於「笙」的想像力,並在此推薦大家在網路上搜尋這位來自臺灣的「寫作女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