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視野下的中國音樂——《國樂萬花筒》
Author: 李艾霏, 2021年04月04日 14時18分
評論的展演: 《國樂萬花筒》
演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時間|2020/11/24 13:45
地點|臺藝表演廳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於每年皆會舉辦「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由數檔節目一同組成。而2020年之節目以「生活在他方」為概念讓身處於世界各地的大眾一同參與此次藝術節,且遴選出五場高質量展演節目在藝術節期間進行展演。
其中《國樂萬花筒》是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以下簡稱「臺藝大國樂系」)為主演,而此場音樂會以推廣的模式進行,形式包含了箏樂團、擊樂團、彈撥樂團、揚琴樂團、弓弦樂團等,除了演出以外,更邀請兩位在校生黃一心與江浩綦作為主持人,對在座小學生介紹樂器之性能、音色及簡易的樂曲解說,既達到兼顧教育之意涵,亦能夠欣賞如萬花筒般多彩多姿的音樂饗宴。
第一首《鬧天宮》是由臺藝大國樂系之擊樂老師——李慧所編曲,此曲以京劇「孫悟空大鬧天宮」的鑼鼓節奏為元素,板鼓為領奏,且運用排鼓高低音之特色和多種力度的變化,描繪孫悟空鬧天宮的靈巧和熱鬧的場景,全曲活潑生動,選以此曲作為開場十分合適。第二首是由中國作曲家陶一陌描寫大自然情景之樂曲《透明海》,在曲目介紹中寫道:「如果,樹是透明的,我們會看到旋出曼妙弧線的年輪。如果,花是透明的,我們會看到蝴蝶留下的一片片彩色的吻⋯⋯如果,就在這一刻,時間是透明的,你會看到誰靜靜地守在那裡,等著與你一起駐足黃昏?」這首由八臺古箏一同演出之意象曲目,帶給觀眾無限地想像和意景。第三首《花魁》是由臺藝大國樂系之校友刁鵬所作,最初為國樂絲竹之編制,後改編為彈撥合奏,又因此場音樂會委託校友王瑋琳改編為揚琴合奏版本。曲中描述花魁出眾的一身技藝本領,需學習多種高檔禮儀、藝能,包含古典書法、茶道、舞蹈、優雅樂器(如日本箏和三味線)、歌唱,還有圍棋等。藉由樂曲的多變表現出花魁人生哲學之智慧,也在樂曲中除了一般國樂團悉知的揚琴(402揚琴)外,也加入特別訂製之高音揚琴、中音揚琴及低音揚琴。讓學生們對於揚琴的視野不再侷限於同一種音色、琴體等特定標準。第四首《破冬》此曲是由彈撥樂團所組成,此曲改編自巴洛克時期著名作曲家韋瓦第之《春》,描繪出冬天白雪紛紛至初春萬物生意盎然的景色,樂曲將彈撥樂器顆粒的特點表現的恰到好處,時而如紛飛的雪、又如春天的露珠。從最高音之柳琴至音頻最低的大阮,將各聲部的特色清楚分配至樂曲中各個段落,讓學生對於彈撥樂團之編制音響概念有新的體會及認知。第五首《鷹・圖騰》為青年作曲家李博禪2015年所做之弓弦合奏曲,作品中表現了作者對鷹的矯健、驍勇和敏銳的理解,描繪了群鷹翱翔於天際中鳥瞰大地時的遼闊視野,樂曲中也加入了打擊樂器,讓聲響上顯得更加飽滿及富有氣勢,為近年來許多弓弦合奏首選之演出曲目。
前五首曲目為器樂重奏及合奏編制之樂曲,而後兩首則為國樂團編制之形式,其中又分為合奏曲及協奏曲,讓觀眾對國樂合奏的演出型態不再局限於學生音樂比賽常規的大團合奏,也對協奏曲形式能夠直接的認識及理解。第六首《冬》為長年團體音樂比賽選曲之經典曲目,是由樂界著名作曲家——盧亮輝所作以「四季」為主題之最後一曲,特別的是樂曲一開始即擺脫冬天沉寂與冷清毫無生氣之印象,而是歡快流暢的快板,描寫在雪中嬉戲的過程,而臺藝大國樂系的青年演奏員更是將其朝氣蓬勃之精神體現的惟妙惟肖,對演奏過的小學生而言更能馬上造成迴響及反應。第七首《歌子幻想曲》是由國樂系系主任——黃新財所作之嗩吶協奏曲,樂曲中每個段落皆有歌仔戲之音樂元素,為一首以臺灣傳統音樂為題材之著名嗩吶曲目,在嗩吶演奏家林子由與臺藝大國樂系的配合下,配合得十分契合,也讓小學生們在樂曲中更直接地聆聽到數首臺灣傳統歌仔戲之樂音,對臺灣音樂有更深的體會及認知。此場音樂會無上下半場之分,而是全依主持人在樂曲中的介紹和與觀眾之互動,學生們的反應也尤其熱烈,然而對於國小學生而言,一整場音樂會沒有休息時間、演出不間斷為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由此可見主持人用心擘劃及其主持之實力。
近年來,國樂推廣之相關演出逐年增加,不僅只是美育計畫、推廣音樂會、偏鄉教育巡演等,政府政策和民間的推動皆為國樂帶來新的影響和視野,而臺藝大國樂系舉行數場美育計畫之演出至臺灣許多縣市進行展演,對於國樂的發展及推廣十分盡心,力求讓國樂可以活躍於當今社會,也適時藉由演奏流行音樂、大眾音樂等,讓眾人對於國樂不再抱持著曲高和寡的既有印象,而是人人皆可以欣賞的我國之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