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白盒子裡的簇錦攢花-《登曼波個展: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分享 | 瀏覽數: 466

白盒子裡的簇錦攢花-《登曼波個展: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Author: 許玉昕, 2021年04月22日 20時03分

評論的展演: 《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登曼波個展

展覽:《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登曼波個展

時間:2021.03.22 - 6.04

地點:政大藝文中心5F藝文空間

 

曾獲2019台北美術獎首獎的登曼波(楊登琪),這次在政大藝文中心的展覽《碧兒不談》延續《父親的錄影帶》創作計畫,透過照片、電視錄像與物件,不僅讓二元性別框架外的主體現身,更拓展了情慾的討論空間。

 

展場裡展露身體部位與親密互動的相片,高調的回應甚至挑逗了觀者的凝視。除了(在異性戀傳統下)邊緣主體的現形,身體部位的近照揭露了身分認同建構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身體/物質性。何春蕤在討論跨性別的認同時,指出「靈魂裝錯身體」這種身體與靈魂二分的敘事忽略了

自我、認同,都不只是精神領域形而上的認知而已;相反的,這樣的「認知」很物質的根植於身體(特別是表皮)的「感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身體表皮也並不是什麼本質的、物質的、不變的先驗存在,而總是和其連帶的形象感受一起構成了自我、認同(何春蕤 頁14)

從認同政治的意義來看,登曼波的照片不只是酷兒社群的記錄,相片中放大、局部的人體與豔麗的服飾配件,也不只攸關攝影風格美學。鏡頭對變裝身體以及高跟鞋、絲襪等服飾配件的聚焦揭露了性/別的操演性與人工性,藉此去自然化了性/別與身體,因而在登曼波的照片中,邊緣主體的現身並非來自於真空與本質的高唱做「自己」(be yourself),而是展現「做」自己(make yourself)的動能與努力。

展覽中許多照片聚焦在身體與人造物的歡愉聯盟或戲耍,一方面視覺化與複雜化了時常被視為個人心理狀態的身分認同,另一方面也暗示或明指了戀物的情慾。情慾,正是在後同婚時代談論身分認同時仍時常被「避而不談」的議題之一。展場中擺放在電視錄像旁的錄影帶收藏與牆上作為父親文件一部分的錄影帶影像,讓觀者在靠近觀看錄像與解讀文件的同時免不了直視那些難以啟齒的慾望或想像-人妖、雙性、多人、人與動物的性愛等等。在場的錄影帶做為指示性物件,提醒了在當今以法制化與平權為主的性別論述中「被缺席」的非常規性實踐。

 

從具體的、局部的身體到抽象的主體建構;從花草與海的自然意象到「不自然」的變裝與性愛道具;從乘載著傳統父子關係的書信到乘載默契與歸屬的次文化社群影像;從注重外表的父親到酷兒敢曝美學…《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展覽藉由多元異質元素的並置,模糊或詰問了公/私、個人/群體、自然/建構、生命史/文化史、記錄/創作等的分界,並讓「酷兒」在進入主流語言系統中被分類定型之前,以萬紫千紅之姿擾亂性/別認知的疆界。


 

參考資料

何春蕤:〈認同的「體」現: 打造跨性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6期(2002),頁1-44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