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1年05月14日 01時47分
評論的展演: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
當觀眾看到顏水龍、林壽宇與林明弘這三位藝術家被放置在一起的時候,或許一開始會無法理解這三者的關係,就一般的印象來說,顏水龍是日本時代老畫家,林壽宇在維基百科上被稱之為極簡主義大師,而林明弘則是以台灣花布聞名的當代藝術家,然而當我們看完展覽後,可能會理解,策展團隊問的並非是為甚麼要將這三位放置在一起展出,可能會問的是,為什麼我們沒有想過將這三位放在一起。
4月24日到7月25日,北師美術館舉辦「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由藝術家林明弘、藝術史學者及策展人郭昭蘭、安靜 (Lee Ambrozy)組成策展團隊,以三位臺灣藝術家為對象,包含顏水龍(1903-1997)、林壽宇(1933-2011)與林明弘(b.1964);展出作品形式包含油畫,如顏水龍的<藍與白>與<蘭嶼印象>,同時也展出其多件工藝設計如<檯燈>與<竹製客廳桌椅(桌)>,以及商業設計<太陽堂餅盒>,林壽宇的部分則是有<封筆-2/度量>與<無所在無所不在>等,林明弘的部分更是呈現了其作品的空間性格,作品不僅是作品,同時也是展示架構,展覽中多數作品懸掛於林明弘設計的展牆或平台之上。
在展覽手冊裡羅列了近六十項的關鍵字,宛如論文的格式,但是其數量之多似乎失去學術上關鍵字的功能,或者是策展團隊企圖展現如手冊所提的「一個渴望對展出的藝術作品進行多重閱讀與複數理解的探測性展覽。」而這樣的多重閱讀與複數理解可能就建立在策展過程中立體式的知識結構,而這顯然也是提醒觀眾探測觀展路徑不同的可能性。
林明弘,〈無題 (福特野馬 2021)〉,1994/2021,壓克力噴漆、鋼板,60.5x45cm/片,藝術家自藏,圖片提供:MoNUTE北師美術館
從林明弘的<無題(福特野馬 2021)>來看,極限主義的脈絡在1994年的這件作品就隱約可見,同時也是對空間性格的指涉,這個特點在林明弘的創作中一直延續至今,而在這個展覽中,其作品就成為對展覽空間與作品互文的雙重指涉,這樣的雙重指涉的目的在讓藝術如油畫、現成物等與工藝設計等作品能夠擺脫過去白盒子展場既有的分類脈絡,既而回應到創作者本身對作品的思考,如林壽宇從繪畫到現成物的思考或是顏水龍繪畫中的空間脈絡,在這裡我指的是如<蘭嶼印象>中色彩與空間的關係,這些思考不是哲學式的,而是形式邏輯本身與創作者的對話。
〈續林壽宇(IKEA PS)〉,2021,IKEA PSx8 圖片提供:MoNUTE北師美術館
就如同<續林壽宇(IKEA PS)>是策展團隊直接以來自品牌商品組裝構成,展後也將回到該品牌商品系統,這件作品一方面回應林壽宇現成物的概念,但是在商業設計的成品上也同時回應顏水龍<太陽堂餅盒>等商設作品,而顏水龍的<藍與白>可能也回應林壽宇對白色的研究,這些可能是策展團隊的巧思,也回應前述藝術裡的知識結構。
當然這並非一個系譜學式的歸納,而是面對主體的空缺,過去我們理解台灣藝術史的方式,需要相當依賴對比於西方美術史,彷彿將藝術家視為搬運工,將西方的藝術風格或是理論以作品的方式搬運至台灣,這種對應方式其實一定程度忽略了藝術家在創作裡的思考與前進,另一方面,這也呈現這些創作裡的思考,既然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也可能就其邏輯繼續推進,只是這些推進似乎並沒有在台灣藝術史,或是藝術環境中被撿拾、被辨識,只是被掩蓋在一波又一波的歐美藝術浪潮下,這可能是缺乏主體性的閱讀,也可能是藝術場域的狀態導致,例如,多年來日本時代老畫家們如何被辨識,這些老畫家們有的持續思考並前進,但是戰後的台灣美術群體與環境是如何保守的抵銷了這些知識性而保留了諸如省展的權力結構,而年輕人為了打破這些,一代又一代的引入新潮流,卻忘了不描繪出保守的形狀,就無法理解在地藝術前進的可能性是如何被吞噬。
不得不提到總策畫林曼麗在面對台灣藝術史,並非只是浪漫的回到日本時代老畫家的考掘,除了上一檔「不朽的青春」以外,更是透過這次的「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來展現台灣藝術史的主體性考掘以及與當下的對話,立基於此在看待台灣當代藝術的未來才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