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RPG遊戲風格的航海時代劇──明華園戲劇總團《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
Author: 蘇恆毅, 2021年05月14日 23時23分
評論的展演: 明華園戲劇總團《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21/04/10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文 蘇恆毅(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做為第四屆臺灣戲曲藝術節的旗艦大戲,明華園戲劇總團的《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以下簡稱《海賊之王》)有別於前三屆以臺灣近現代的人物與史事為中心,而是選擇將視角拓展,將臺灣放置於世界史與航海史的脈絡上,發現臺灣在世界史中的身影。
本作的主要編創群,是2018年《俠貓》編創群的「回歸」:由黃致凱擔任編劇與導演、王瓊玲協力編劇、施百俊則任戲劇顧問,無論是史事的考證、人物的情感摹畫、或是戲劇的衝突張力,三人各展所長、共同構築出一部作品,幾可說是明華園戲劇總團在近年編創歷史大戲的鐵三角,加上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自身的表現功力,無論是在演出前的期待感、或是演後的觀眾反應,均有不錯的迴響,從此可見演出團體與編創群的合作無間。
雖然是《俠貓》編創群的回歸,但《海賊之王》的演出風格卻大有不同──相較於《俠貓》,《海賊之王》的節奏更為明快、舞臺設計也更為華麗壯闊,盡顯明華園戲劇總團的製作實力,以及善用特效吸引觀眾目光。也因此,《海賊之王》的表現上,一方面具有歌仔戲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從敘事節奏與排場來看,則更近乎是一個RPG遊戲。
三小時的演出中,從鄭芝龍年少時對吏治不清的憤怒與個人抱負為起點,開展出在兄弟情義、海上事業的奮鬥、以及在三個女人之間的情感糾葛,且又以個人的海上事業奮鬥為中心,從鄭芝龍一人,串接起與之同時的李旦、顏思齊,以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日本等大航海時代中,極力拓展航域的國家的臺灣航海史。
或也因收束於此大型的歷史敘事之故,使鄭芝龍的個人成長、情感轉折、事件抉擇等情節,多數時候是包裝在「必須兼顧海上生活的無情」之中進行自我說服,反而使情感轉化的過程難被彰顯。至於感情的部分,縱有王瓊玲極欲從李好、翠蘭、田川松三位女性角色為陽剛的海賊故事帶入些許柔情,但效果終不明顯──例如田川松在海濱產子時,翠蘭相助時或可陳述一段內心的掙扎;李好改裝盜令時,或可與翠蘭有所交集與衝突。這些常在傳統戲曲中常見的橋段、並發展出唱段的內容,在劇中較不明顯,難免使觀者扼腕。
雖然情感上的轉折與細膩之處不明顯,但節奏的明快、武打的流暢、以及演員從二樓一躍而下的設計,仍讓人情緒激昂,此種故事推進模式,彷彿是導演已設好了種種指令,只待在演出中,演員依循導演指令──猶如玩家操作遊戲人物般──觸發情節,以此開展故事進程。舞臺美術設計上,也多有亮眼之處:無論是鑿船時的海底畫面、火燒船時的壯闊、旋轉戰艦的設計、以及各種大場面的投影,磅礡宏大的設計,也似遊戲中的過場動畫,刺激視覺享受、同時帶出演出團隊的美感。因此《海賊之王》或可當作是一RPG遊戲的舞臺具象實況,讓觀者情緒振奮。
《海賊之王》在戲劇張力的呈現,無論是故事內容或演員表現,均有不錯的成績,但仍有些許部分需要思考。
在三個小時的演出中,共分為26場,且每一場次的變動,均在字幕上標明場次別。但細究內容,多有演出長度不一的過場,然而,在明示的情形下,反而讓觀眾明白此刻即是換場,並為情緒轉換作準備,使前方鋪墊的情感斷裂,此點凡是在主述人物感情的場次中尤為明顯。且對於習慣觀看傳統戲曲的觀眾而言,習慣的是流暢的故事推展,故多可接受暗示換場──即不在字幕上進行標示──的形式,反而不習慣頻繁明示換場的呈現方式,因此《海賊之王》對於換場的操作,應再思考如何兼顧傳統戲曲觀眾的觀賞體驗。
至於在細節內容上,部分的插科打諢是有著故事工廠風格的移植:第八場在取洋名時,使用諧音使人發笑;第十二場選下任首領時,鄭芝虎巧設機關時反使褲子掉落,以及用諧音轉移他人的注意力。凡此內容,均可在故事工廠過往的演出作品中發現。雖然用在歌仔戲中並無不可,不同的作品也應重新看待,但相同的手法反覆出現在不同的作品中時,反而易成俗套,不可不慎。
整體而言,《海賊之王》從世界史與航海史的角度,用戲劇重新觀看臺灣的存在,創作風格又幾似一個RPG遊戲作品,戲劇與遊戲的雙重風格,形構出壯烈而刺激的臺灣海洋史事,引領並深入臺灣在世界史中的獨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