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可以成家?認同之路盡頭在個人心中
Author: [ 特約評論人] 羅苑韶, 2021年05月18日 13時33分
評論的展演: Home away from home
《Home away from home》演出照片 攝影|林育全 圖片提供|聚合舞Polymer DMT
劇場在哪裡?從黑箱劇場座位區視線看向前,影片開始演出。這才只是開場,觀眾接著被引領登上舞台,意料外的再繼續推進舞台後方,燈光即起,演員現身,觀眾頓時發現和演出者的距離形成親密空間。聚合舞以舞為名,邀觀眾浸入空間,在燈光引導下,感受輪番上場的電影在眼前上演。
聚合舞2021年度製作《Home away from home》在雲門劇場演出,把劇場黑盒子翻過來、打開來。舞台上大幕作為影片投射用途,大幕後方搭建起六個開放式分隔空間,以錄像、簡單的道具移轉,變幻出跨越時空的十二種組合,讓六名演出人員各自講述兩段人生經歷。觀眾分成數個小組,群體一起移動陸續造訪各個空間,近看演出者不同的人生境遇。
這齣戲匯流來自越南、德國、台灣的故事,呈現聚合舞藝術總監羅芳芸多年來追索身份和認同議題的軌跡。
一個個不同的人生故事如夢幻泡影。在移工宿舍、手搖飲吧台、辦公室、客廳、餐廳、廚房等等空間,演出者剖析各自私密人生故事,有的從越南來台求學、工作,有的自越南移居德國、及移工第二代。各人到新環境(新家)遭遇不同適應問題,在移居地與主流社會碰撞省思身份認同。
《Home away from home》演出照片 攝影|林育全 圖片提供|聚合舞Polymer DMT
演出者與聆聽者間幾近零距離,觀眾除了接收故事訊息,能同時感受他們細部的臉部表情轉換、直接與他們交換眼神;甚至當演員阮秋姮撫著大肚子身孕,跟她相距一公尺的觀眾彷彿也能感受到胎兒的滾動。
選擇到台灣求學,後來嫁台灣先生的越南女孩,如何回望以及介紹她在越南的老家;在越南相親嫁來台灣的女孩,起初因為溝通不良產生的抑鬱,而她努力融入新家曾經遭遇的不解和阻力;觀眾置身宿舍場景,一面聽越南男孩細述在桃園工廠工作,雇主對台越勞工的差別待遇...這些越南人與台灣人的交流採樣,暴露全球區域經濟落差、台灣社會面對移民極度缺乏文化理解、以及人權/勞權的落後。
在德國的越南移民如何保持族群的共同記憶,和他們實際生活裡的小小酸甜;移民第二代成長過程從否認亞裔身份到接受。年輕的Pham Minh Duc從自小生活的德國小鎮影像中走出來,自剖長大後看清無法逃離亞裔身份,他以流暢英語,盯著觀眾眼睛問,很想知道大家來看表演的動機,他表露出十足誠懇,令人很想坐下來跟他交換意見,直接跳接到演後座談。但叩問認同豈是交換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呢。
《 Home away from home》演員基本上都在他獨立的方格裡講故事,移動極少(裴文貴的街舞除外)。觀眾探看不同空間裡的故事,演出行進間形成流動線條。唯一段落讓所有觀眾同時觀看相同影片,人們不必因不同故事場景分隔開來,這個一體的時段安排了不同的投影平面,使得不同組的觀眾仍必須面向不同方位,拉出不同向度的線條。整齣戲觀看方式讓遊走的觀眾自行體驗人在劇場空間裡的關係,彷彿是編舞家為觀眾預先安排的走位。
這個作品為觀眾將劇場空間變成一格一格的電影故事,或說讓觀眾置身電影場景,聽看主角演出他的故事,撩動細微的觀賞感官。
聚合舞稱這是場紀錄式劇場。羅芳芸2011年在德國創團,團名取自聚合物(Polymer)的諧音及其本意,她以舞蹈(肢體表演)構思創作概念,然後依主題,尋找不同領域不同文化、但具共同理念的藝術家一起創作,每個製作最終呈現的型態也不盡相同。
羅芳芸2018年在德國和台灣兩地發表《 Unsolved / 未解,懸》是她身分系列創作首部曲。為了身份系列二部曲《 Home away from home》,她與團隊投入二年時間做田野調查,與移工、和我們喜歡稱為台灣媳婦或女婿的新住民,加上在德國的越南裔移民,做了上百場訪談,以共同創作的形式,讓每位參與者留下個人印記。
台灣人數十年來對認同有不同程度的拉扯,我們常常自苦本地特殊歷史因緣,有時哀嘆內部無法凝聚共識。事實上,在移動頻繁、族群混居成常態的全球化環境,歐美基督教文明普遍面臨認同的挑戰,如何取得動態平衡,已讓認同成普同性的議題。聚合舞這個作品有機會去感動更多國家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