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靜謐與喧嘩的續曲《勥之2》
分享 | 瀏覽數: 928

靜謐與喧嘩的續曲《勥之2》

Author: [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2021年06月07日 03時13分

評論的展演: 勥之2

強烈的光束打在出場舞者的身上,舞者如展示台上的雕像般在原地旋轉,像是莫努虛金的演員出場,由黑衣人在地上推著平板車移動,一個個出場的舞者,由屈身在地的兩位舞者帶動平台旋轉,搭配著古典配樂,想起彼得格林納威《淹死老公》片頭穿著公主裝跳繩的女孩,跳一下數一顆星星名子的畫面,這個開頭彷彿要揭開格林納威《The Falls》家族的百科大全。

《我的身體我的歷史》舞作才一開始,就展現出氣勢與企圖,與董怡芬過往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這是舞蹈空間今年推出《勥之2》的下半場作品,暨是《勥》的接棒作,也是由兩個作品所組成。怡芬邀請了舞蹈博士李宗興來擔任舞蹈構作,用非典型的創作方式打造的全新創作。合作之初宗興先要求舞者讀很多關於生物演化的書,並請舞者們挖掘自身家庭的源頭,如同記錄劇場舞者攤開各自的家族物語,原本以為七位舞者相近的年齡相似的成長過程,展開的家族史應該也不會差太多,沒想到卻也反映出整個世代的多元組成,窺見台灣的縮影。

董怡芬-我的身體我的歷史_

董怡芬《我的身體我的歷史》演出照片         攝影│陳長志        圖片提供│舞蹈空間舞團

七位舞者的陣容,緊湊的結構,意想不到的去脈絡動作,好看又吸睛,當進入到命題的「我的歷史」段落時,舞者的口述家族史由手機傳出,娓娓道出每個人田調後的家族淵源,編創並不以記錄劇場為滿足,反而讓歷史口述流動成音樂般的陪襯,並以此發想出動作設計,以各種量測來對應著如長河般的家族遷徙,身高的特徵,步伐的遠近,手臂的長短,頭的直徑大小等等,演進包容著差異包容著不同與變化,成就了如今的我們,「測量」幻化成各種累積排列的舞蹈,眾志成城,如遊戲般輕快卻又背負著沉重。

演出也用了物件,四塊透明可移動的展示板,舞者用各種鮮豔的螢光筆,以文字堆砌關於生物演化的種種奧秘,凸顯了傳承歷史的語言與文字,在這個段落中,有著很棒的巧思,讓四塊透明版有著著各種出神入化的象徵,最後運用透明板的穿透性來創造出幻覺的層次感,將透明板玩得淋漓盡致,充滿驚奇。在這段中,編舞讓舞者即興帶動跳,寫完字入列的舞者發動動作指令,以耗體能的有氧舞蹈為動作核心,全體舞者跟著一起跳,不斷的重複直到板子上寫滿了字,這是整支作品中動能最大的時刻,全場沸騰,也成為讓作品更上層樓的關鍵。

林季萱-晨昏線

林季萱《晨昏線》演出照片         攝影│陳長志        圖片提供│舞蹈空間舞團

《勥之2》上半場的演出,由現役舞者林季萱編創的《晨昏線》,運用了物件做為核心,以隨手可得的樹枝,改造成獨一無二的存在,季萱試過各種樹枝,城市中、山林裡,要拿捏樹枝的韌性與可塑,賦予了關節相連,透過繩索的懸牽拉扯,透過舞者的操執,賦予了重新構造的樹枝體生命,這些不確定性帶來了張力,而舞者們透過擬態跟隨著樹枝牽引的動作,展開如影隨形的身體變化,或是透過三位舞者間的組合排列,讓樹肢體可大可小,在造型上有著豐富的延伸。

由樹枝的線條排列構成不可預測的畫面,舞者穿梭其中,暨開創也模擬,以此來發展身體的動作;而拉扯操控樹枝的線,從透明無形、跨度成黑色與白色,也在空間中拉出了大面積的區隔變化,以黑白透明來呼應《晨昏線》命題的隱喻與曖昧,都讓作品在二元之外有了灰階的光譜。

怡芬的作品中,舞者有個性,有亮麗的服裝,展現自我,來自四面八方的獨立生命體,卻雕琢成這樣一個厲害命題的作品,服裝舞台燈光構成強烈戲劇性的舞台,讓人印象深刻。而季萱的作品,則透過舞者共同呈現了一種詩意,藉由操控樹枝的不確定性來捕捉細微的狀態,舞者在其中沒有個人,在成就種種細微變化所引發的沉思,兩個很不同的創作方法與形式,靜謐喧嘩之間,兼顧了血脈噴張的感動,與隨著時間發酵的感受,一如舞蹈空間的空間,包容著各種可能。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