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光劇團】人間條件1線上復刻-跟著劇情小反思
Author: 孫保元, 2021年06月30日 22時25分
評論的展演: 人間條件1
人間條件1-滿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
首先感謝綠光劇團於2021年6月21日至6月26日播放人間條件全集,讓觀眾得以線上免費觀賞。在疫情使得大家感覺沉悶的第一個月能有個溫暖、純樸、又實在的出口。
關於人間條件
吳念真導演與好友談天時提到預計拿來發展成電視劇的故事:「一個過世很久的阿嬤附身在孫女身上,只為回到人間向恩人說聲謝謝。」也就是人間條件1的劇情。後來在友人李永豐建議下改編成舞台劇,吳念真也以人間條件為名,到目前為止編導了人間條件共七集。
吳念真曾說:「很多社會的問題在世代間不斷的輪迴,並不是侷限在某一個世代而已。戲裡的某些劇情,有些是我自己的心情剖析,希望藉此讓大家在劇場中,透過一個個家庭面對的不同問題,能彼此溝通瞭解。」
我曾在書籍「社會學的想像」中看到相似的概念,在社會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所謂社會學的想像即是:思考個人日常經驗時,能夠意識到所處的社會結構,感知到個人的煩惱與公共議題的連結。
到這裡即可以看到人間條件系列受到大眾喜愛的其中一個因素,很多研究人間條件的文章與評論都提到了此劇集與社會的關係。這樣的特質使得人們能夠在觀賞這些深刻的台灣在地文化特色、形象互動時能夠很快的和自己所處的社會連結。
人間條件1
典型的青春期少年少女-阿美
阿美在劇的一開始便為自己塑造出身材一般、功課一般、甚麼都是一般的形象,平凡的她在學校得不到關注,原本應該擔任避風港的家庭卻有著眼裡只有數字的里長爸爸和有精神狀況的媽媽。也和不少青少年一樣,在感覺自己被淹沒在人海中的時刻情竇初開
清明節時阿美被派去幫忙掃墓,她在阿嬤的墳前哭訴:「我在家的時候都不想上學,在學校的時候不想回家,為什麼我每天都要從一個不快樂的地方移動到另一個不快樂的地方?」。
老實說,這段話讓我十分感同身受。在16、7歲的年紀,我們常常會有整個世界都不站在我們這邊的感覺。在學校被朋友孤立、被學業壓垮,回家後被家長責罵、為瑣事煩憂,日復一日地進行所謂的生活。
另外,這段話也讓我想起里長在一開始責罵阿美時所說:「她今天晚回家的理由,不是公車遲到就是捷運故障。」在這裡可以知道阿美每天的生活範圍就是學校、家、及公車或捷運這些「非地方」。非地方指的是加速人貨物的運輸產生的必備設施,或是指一個不具歸屬感、沒有人際關係的,也可以稱為非地方。 看到這裡我開始試想,如果阿美的生活空間,不是透過非地方來移動呢?例如放學時,阿美散步回家的路上能到夕陽西下的河畔發呆一會兒,會不會她的生活就有一些其他的出口?她也不會覺得自己每天在不快樂與不快樂中穿梭。然而這正是台灣都市現在的情況,戴上耳機,在捷運或公車上發呆,飛快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好完成自己今天的任務。現在回想我是很幸運的,高中時在公車轉乘捷運站的路途中,會經過一座人行陸橋,我可以站在橋中間看夕陽餘暉、晚點回家就看城市燈火,很慶幸自己能有這段路途,也是現在才意識到這樣的地方對於我的重要性。
為阿美帶來改變-阿嬤
掃墓過後,阿嬤附身在阿美身上,大家對阿美的態度和眼光都產生變化。而阿嬤附身的原因是為了回到陽世,填補心中的缺憾。我很喜歡阿嬤一個個揭露每個角色背後故事的段落,阿嬤的出現讓劇中所有的角色都有很飽滿的形象和背景。從小奸巧的小孩,長大後成為教育孩子誠實的校長;愛捉弄神像的小孩,長大後成為祭祀神像的仙姑。最後阿嬤在劇情推進下也終於找到了曾經暗戀的男人,面對也白髮蒼蒼的他,阿嬤不停說著「千萬要堅強、千萬要平安、千萬要幸福。」
阿嬤的出現直接打破了世代隔閡,當我們在說不被父母長輩理解時,我們其實是很少去試著理解父母長輩的想法的。就如同阿嬤在劇中揭露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這些故事帶給人們的收穫一層一層堆疊後,就會成為我們的價值觀和方向。當然,社會在變,人也在變,身為新世代的我們也應該主動與父母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
阿美在劇中對阿嬤說:「阿嬤,你回來很好耶,讓我知道爸爸很多故事,知道他其實很愛我們,很照顧我們,我只是不懂,人為甚麼要隱藏自己呢?如果不隱藏,人跟人之間不就更接近了嗎?」
不曉得是什麼因素影響,台灣有很多長輩是很難把愛子女說出口的,「愛之深,責之切。」、「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好像對孩子越嚴厲才是越愛的表現,卻沒有發現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離父母越來越遠,如此也促成台灣世代隔閡差異愈發嚴重的問題。
大部分時候,我們隱藏自己的情緒只是讓生活中的感動與火花越來越少而已。小時候大家都在鼓吹EQ要高,好像有人罵你時你不為所動就是EQ高的表現。但這樣並不是真正的高情商表現,近幾年開始有蔡康永等公眾人物,開始鼓勵大眾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且和這些情緒和平相處。這樣做能夠讓身邊的人感覺到你是放鬆的,他是受信任的。(當然困難的點是如何表達情緒,但以前的觀念是不表達大部分情緒。)
眼裡只有數字卻看不懂電腦的六合彩組頭-里長
里長在劇中提及需要女兒阿美來幫忙使用電腦,他眼裡只有金錢數字,卻對由數字組成的科技系統一竅不通。面對其他角色的嘲笑,他便惱羞地說自己會打電腦,並真的去「打電腦」。而對幫他使用電腦的阿美,又說她是「E世代,沒大沒小沒藥醫的世代。」
可以看見電腦與網際網路應該是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橋樑,在劇中卻很現實的反映出電腦使人際隔閡更嚴重了。現實裡也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常常聽到「科技冷漠」這個詞,當輔助你聯絡遠方的工具有了喧賓奪主的情況,你將會看不到眼前真實的世界。
看到這樣的劇情也讓我想到智慧型手機剛出世的那幾年,我爸媽都不太會用,家裡只有我可以很快地摸索學習。而我又正好處於沒有和爸媽互相理解的階段,我很難體會他們為何不會自己上網找,為何看不見手機裡的相簿在哪裡。就很像劇中的情況,我和爸媽的關係因為科技越來越遠。直到上大學前,我意識到自己真的要離開家裡了,就幫媽媽辦了IG,那時令我非常難忘,媽媽閃爍著雙眼對我說:「真的嗎?你要幫我辦了呀!」。就好像在那一瞬間,我突然了解到科技也應該要是很溫暖的,讓來自遠方思念你的人,可以看到一絲你的形影。
觀賞人間條件時,我很能共情劇中的角色並連結回自己的生活,就像開頭寫道吳念真導演的那段話一樣,這些存在於社會中的問題是在世代間不斷輪迴的。相信這齣舞台劇在十年、二十年後依然能打動新一代觀眾的心靈,並給予觀眾無數反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