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進港浪《來去天竺借本書》觀後感
分享 | 瀏覽數: 214

進港浪《來去天竺借本書》觀後感

Author: 張露尹, 2021年07月01日 02時32分

評論的展演: 《來去天竺借本書》

《來去天竺借本書》以膾炙人口的明代章回小說《西遊記》為主體,我原本以為它僅是《西遊記》的現代版本,內容應該相差無幾,靜下心來看,除了有《西遊記》主要元素之外,更深層的主軸是在講述關於迷失、追尋自己的「西遊記」,演員的雙重身分穿梭於《西遊記》和現代之間,劇場形式以極簡、原型而不經加工的、幾乎是生活中常見的元素作為道具,例如鐵桌椅、塑膠袋、玩具球等等,沒有精緻的輔助道具(最貴的可能是演員們的手機吧!),著重口頭敘述場景的轉換,給予觀眾相對充足的想像空間。
一開場,染著一頭金髮、背著一個大吉他的高偉哲,手拿地圖看起來身在外地,辜靖傑一出場便將時空背景從現代置換成大唐貞觀2018年,以一連串的提問,「多年沒見的朋友是誰」、「你自己又是誰」,成為本場最大的問題,高偉哲對於突如其來拋出的問題一無所知,耳機裡傳來最討厭的音樂其實是自己社團成發的表演歌曲,以此帶出高中戲劇社排練的回憶,辜靖傑時不時打斷、穿梭於團員的討論,看似毫不相干又雞婆無意義的發言,反而給予團員相互激盪的「人生的試煉」,也建構了辜靖傑作為「如來佛」的上帝視角和超脫性。
對於高偉哲最討厭的音樂,一部分可能是為了帶出後面的劇情才以成發表演歌曲做串連,另一部份使我想起社團成發後對表演歌曲的煩膩,就像將某首本來很愛的歌定為鬧鐘之後,就再也不喜歡了一樣,有些歌即便不喜歡,但是再做其他事時,還是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把它聽完,但表演過的歌就不一樣,前奏一下就能喚起表演的情境和心情,再次回想還是時常感到憋扭、五味雜陳,更多的是台上十分鐘,台下練習的更久更密集而產生的疲乏感,高偉哲與其是討厭那首歌,或許是因為那首歌對它的生命經歷產生變化,而意識到它,進而將高偉哲召喚到表演當下的時空。
型男大主廚看似聚焦在料理教學,我卻一直聯想到他是作為「上帝」的角色,以一鼎爐火加入各種有關孫悟空的元素,包括蟠桃、石猴、觔斗雲和定海神針等等,就像前幾年梗圖常常出現的「上帝造物」,與觀眾互動的同時,塑造「上帝造猴」的畫面,合理的引出下一幕「孫悟空選角」。在面試孫悟空的海選場景中,楊迦恩身為候選者在面對老師們「還差孫悟空一點點」的試驗,不斷配合、試圖讓自己更接近「孫悟空」,在成為孫悟空的過程中,掏空屬於自己的內涵,最後喪失在模擬五指山的壓迫下,老師們美其名的黑道式「面試」,使楊迦恩最終懺悔他的逃避、偽善和自欺欺人,頗有被激發而發自內心的能量,且有一種孫悟空被感化的調性,同時讓高偉哲對楊迦恩所遭受的、反省的一切產生同情和憐憫,體現自身的「佛性」,高偉哲給楊迦恩戴上耳機的同時,如同唐僧將金箍套住孫悟空,作為本場孫悟空的「歸順」證明。
徐浩忠所飾的豬剛鬣這場聯誼節目,透過與觀眾的互動增加即興,再以「女孩的內心話」掌握劇情進度並保有真實的新鮮感,本場除了彰顯豬八戒本性的好色、耍帥,同時加入豬剛鬣與八歲和同樣二十八歲,境遇卻截然不同的自己連線、對話,串連平行宇宙和穿越時空的可能性,豬剛鬣顯然對於自己的現狀有諸多不滿,這也是許多人的痛點,「如果回到過去」,他作為甚麼都知道的「過來人」,對八歲的自己的箴言和告誡,說到底假如人生重新來過,二十八歲的豬剛鬣是不希望自己變成目前這個樣子的,這也是每個世代的萬年課題,每個人一天內會做出超過三萬個決定,喝不喝轉骨湯、要不要告白、打不打電話等等,不同的決定即會有不同的人生,而一個不同的選擇能夠使自己成為怎樣的人?又拋棄了甚麼作為代價?
豬剛鬣對於現狀無法改變的無奈和懊惱,活到二十八歲的人生打算破罐子破摔,男扮女裝的高偉哲一巴掌隨即迎面而上,面對八歲的豬剛鬣提問:「怎麼會不知道自己是誰?」,高偉哲則是輕描淡寫的說:「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不知道沒有關係。」對於人生的無常性,自己偶爾的放縱和隨心所欲都沒關係,最重要的是人生的選擇權在於自己而非他人,八歲豬剛鬣的選擇權也不會在二十八歲豬剛鬣的手上,高偉哲在開導豬剛鬣的同時,也在「擺渡」自己,適時的放過自己,對於現在和未來的無知,所有的徬徨、焦慮和不知道都是正常的,漫無目的的汲汲營營反而是枉然。
洪唯堯所困的流沙河,伸手不見五指,他起先是把玩黑色膠帶,藉此取代《西遊記》中,沙悟淨把玩的人頭,開始扮演起希特勒、張菲、周杰倫等等,卻不曾好好裝扮自己,也不將黑色膠帶卸除,對於自己的存在與否可能已是一個問號,以微弱多彩的燈光將自己置換到各種地方,凸顯在寸草不生、百無聊賴的流沙河中,長期生活的孤獨感、開始自言自語的精神耗弱狀態,可能也是因為精神狀態不像「正常人」,他在一開始出場時,即是以一身病人服裝、吊掛點滴示眾,即便如此,他仍在等待觀世音預言的唐僧。我覺得洪唯堯身處的環境就像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幽暗而深層,對於日常的樸實無華又枯燥乏味總是感到疲累,尤其網路世界與現實之間的交錯,使我們在一起卻也孤獨著,時空收斂增加了人們能夠空出許多時間做更多事,生活卻沒有因此變得悠閒,反而更加忙碌,人們被每天要做的龐雜工作搞到精神耗弱,其實我們都在等待一位生命中的唐僧。
而唐僧在「收服」徒弟的過程中,提點了他人,也使自己頓悟,發現自己其實沒有很喜歡搖滾樂,也接受並喜歡著自己的「不知道」,關於現在的自己以及未知的變數,在「三打白骨精」裡面,唐僧也因為自己的「不知道」,驅逐了孫悟空的一片冰心,師徒四人的問題也同時是現代人的問題,對於自我的定位、生活的迷茫徬徨和自我認同等等,高偉哲最後在飛機上即將抵達印度,不知那位多年不見的好友是否就是自己,而剛剛師徒四人奇幻的取經路途,可能也是高偉哲追尋自我的化身,也藉此與《西遊記》相互呼應。
「想知道會發生甚麼事,就要先不知道。」
原以為是單純的影片,看完之後發現他所容納的意義其實很多,而且意外的很現代、很貼切,每個人身上背負著許多社會角色,是兒女、是學生、是某間公司的工作人員等等,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或是別人的提問,似乎會避免說出「不知道」,大家彷彿有個默契是,不能說不知道,在說出口的同時,會害怕別人的眼光,「讀那麼多書還不知道」、「上課有沒有在聽啊」之類的,也像是沒有認真思考未來、還不夠成熟的樣子,這幾年覺得對於未來的徬徨最好的辦法就是活在當下,尤其剛升大三的學期初真的好焦慮,學分有沒有算對、還有甚麼沒修、還來不及學甚麼、要存多少錢等等,雖然不知道,但是面對別人的提問時,像是暑假有甚麼規劃、以後要幹嘛等等,我都把它當成是對自己的承諾,畢竟我不需要對別人交代甚麼,那就透過別人的視角監督自己。
《來去天竺借本書》意義上雖然講述的是很常見的生活和道理,不過摒棄了刻板的宣導和表演形式,反而利用《西遊記》包裝、轉化,以架空的時空背景和荒誕的劇情凸顯現代人各自的矛盾問題,隨著旅途展開和落地的過程中遍地開花,去天竺的路上不只借本書,也是尋找自己。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