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觀後心得
Author: 孫瑜彣, 2021年07月04日 19時23分
「人生是一連串的問與答。有些問題你可以問的漂亮,但你有種誠實回答嗎?」這句話一開頭就出現在觀眾面前,像是衝著我們的人生來個當頭棒喝。當我看戲的時候搭配劇名以及這句話,才發現生活似乎不過也就如此。
首部曲的整齣戲到最後年夜飯的場景,劉憶的處境簡直就像《楚門的世界》裡面的楚門一樣,發現身旁所有至親說的話都是在欺騙自己,且大家說謊的原因都只是為了自身利益,從來沒有人站在劉憶的立場想過。而最諷刺的是,為一想告訴他真相的,是不被在場所有人認同、甚至劉憶失憶前輩傷害最深的人。看到阿亮的執著與憤怒讓我想到他和劉憶吵架的那一幕。阿亮非常介意自己同性戀的身分,同時不能接受男友性愛分離的觀念,當他終於忍不住對著劉憶說「你有病吧?」的時候,我覺得他其實也往自己身上刺了一刀。我自己在戀愛方面有性單戀的傾向,性單戀者就是一群沒辦法與喜歡的對象過度親密的人,當對方想縮短與自己的關係我們便會感到噁心、反感,心中萌生排斥的想法。不論是同性戀、性愛分離或性單戀,這些事物之所以沒辦法被社會接受,就是因為他們與大眾所信主流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多數人所秉持的觀念是經過長年累月所建立起來的,一時之間要接納與之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念本來就非常困難,但是阿亮同為社會排擠的身分,從他非常介意「同性戀」三個字以及沒有將關係告訴他人可以看出他應該算是一個保守分子,而在已經知道流憶會在外面與其他男人發生關係的情況下,雖然完全沒辦法接受但是也不願意與他討論,到最後只用一句話來表示自己的不認同,其實我聽到這句的感覺非常心痛。
而劇中也出現了十分常見的家庭題材。有趣的是相較於忙於事業與兒子不熟悉的媽媽,花較多時間與劉憶相處的爸爸竟然也不太了解自己兒子的生活習慣或喜好等,這也成為劉憶如此排斥家庭的原因之一,而就算在失憶後或許這樣的想法還是烙因在他心中。在劉憶剛出院回家時爸爸和他說明各種現況時,故意好像把他當成全然無知的人在溝通,當他解釋到家的概念,劉憶對於前面的名詞解釋都毫無反應,但一聽到爸爸說家是家人一起吃飯的地方以及其他形容時卻罵上反問爸爸「可是你確定家是這個意思嗎?」雖然問完這個問句後緊接著接下來的劇情但這是我截至當下聽到最棒的第一個Q。或許對爸爸來說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讓家人聚在一起吃飯,也因此他對兒子的瞭解在飲食方面是熟悉的;但對劉憶來說,也許和阿亮在一起的那個地方才叫作家,能夠感覺到愛和感知道彼此、溫暖的對象才稱作家人。
第二個有趣的設計在於台詞。同樣是劉憶剛出院回到家中時父母回憶並描述過去吃晚餐的情景給兒子聽,雖然與劉憶失憶前和失憶後說的是一模一樣的台詞,但因為語氣、氛圍以及當下與家人的關係大不相同,所以呈現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樣。這個巧思讓我想到我很喜歡的台灣漫畫家Peter Mann,他經常用完全一樣的台詞去繪製兩套以上的短篇小漫畫,第一個厲害之處就如同戲中應用的一樣,利用周圍不同的設定讓相同的台詞變化出不同的情緒或語意;第二個厲害之處是一個台詞,各自表述。套用於兩個甚至三個以上的漫畫內容竟然能透過不同角色或視角轉變為不一樣的意思,真的非常有趣也相當厲害!也許舞台劇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創作出特別的劇情。
第三個覺得印象深刻的橋段,是劉憶剛失憶後與阿亮的第一次相處,明知道他不喜歡喝卻還是地給了他一杯咖啡,他說透過親自遞給阿亮咖啡來確認、或者說重新累積自己對朋友的認知,我覺得這個思維真的蠻酷的。在戲劇中失憶其實是很常被運用的一個橋段,但我第一次看到主角會利用這種方式來確認自己與他人的連結,以及去仔細刻劃這個角色如何追憶的過程與想法,讓我覺得這整部戲實在非常細膩與動人,就像當初觀看《千年女優》時,作畫將女主角蹲下時順過短裙的動作也清楚的表現出來一樣,都是十分注重細節也表現得很好的作品。
另外我很喜歡的一句台詞是整齣戲的最後五爺與幻想出來的蕭伶的談話。在經過一連串解開的誤會與無奈後她說「原來人世間最痛苦的,不是生離死別,而是遺忘」。這句話我看到的當下非常興奮,因為我在《One piece》、《Coco》、《滑蓋集續編·空談》中都有看過一樣的概念—真正的死亡是被人遺忘。在他們的那個年代不論是對婚姻、職業、社會地位等的思想都非常保守,雖然我可以明白五爺的為難之處,但卻更能體會蕭伶的堅持,尤其是她最後那份痛徹心扉的領悟。死亡是無法被左右的事件,但遺忘或許是一種選擇,也代表了一個人決定要成為怎樣的人。每當我們下定決心遺忘某件事,其實等同於對它判除死刑,而這個概念也能套用在得到阿茲海默症時的五爺身上。在當時他所記得的家,就像我阿嬤有了失智症一樣後,只能記得最原始長大的那個家,對他們來說雖然是距離最遠、卻也是記憶最鮮明的地方,當我們身上的武裝一一剝落開始萎縮,或許最初的回憶才是最讓人無法遺忘、也是僅剩的一席歸處。
另外,首部曲中有兩幕很特別的場景,分別是劉憶在廁所再次遇到Stephan以及在ktv外劉憶遇到Gigi的對話。雖然兩次的談話內容是不一樣的,可是如果放在一起對照會感覺劉憶在這兩個場景中是相反的角色。第一場因為他無法抵擋Stephan的好奇心,因此以被動的立場與他深入討論了追尋這件事的意義,而他在這將「緣」解釋成”Binding force to make people together,usually positive.”也是一個很有趣的部份;而第二場中劉憶則成為了有求知慾望的那個人,因為發現Gigi聽過他一直深埋在記憶中的那段旋律,而非常迫切的詢問她、想知道任何一點有關於自己記憶的線索。兩個時空分別是失憶前和失憶後,因為主角對周遭及自己的認知有了重大改變,因此在談話中的定位也不再一樣,而這些對話也讓我發現也許劇名的Q&A 也代表主角在故事中的主軸發展:Quest(追尋)與Amnesia(失憶)。
最後關於劉憶頭痛這件事,讓我想到《進擊的巨人》中一個叫米卡莎的角色也有偶爾頭痛的情況,有趣的是這兩個人引發頭痛的原因都來自「記憶」。也許我們某天失憶後,面對自己深層的印象與現實中被告知的事實不相符的時候、又或者是想起因某種原因而被隱藏的真實記憶時,就能知道那樣的陣痛是什麼感覺了。整部戲留意雖然是因為失去記憶而開始拼湊自我設定,但後期的重點聚焦在尋找自我。雖然「自己」透過周圍的人一一拼湊起來,但又於一夕之間全部崩盤,而真正的我卻又是與現在完全背道而馳,在這樣的處境下劉憶透過先前與阿亮的咖啡事件,依循同樣的理論踏上了追尋自我的旅程,也呼應導演所說的「最大的遺憾是,你明明有機會做一件事,但是你自己讓它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