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甲美術館:「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陳韋綸策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高森信男, 2021年07月31日 17時43分
評論的展演: 《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日前正於鳳甲美術館展出的「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由策展人陳韋綸所策畫。展名引自英國普普藝術家Richard Hamilton於1965年的知名作品:《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王雅慧《旁觀者》
Richard Hamilton在該作品中便暗示了戰後全球化下的中產階級家庭,其家庭生活、慾望、視覺凝視與大眾媒體之間的緊密交合關係。而「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則延續該作品的命題,透過七位台灣藝術家的創作,試圖以後冷戰世代的影像觀來為這「古典」的命題進行再敘述的工程。
黃海欣,2014年,《闔家觀賞》
眾所皆知,今日的影像早已鑲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化為一片薄如「黑鏡」的發光體,不僅是我們與世界之間的媒介,更具備承載個人慾望投射的能力。究竟在21世紀20年代的當下,我們應如何重新討論「影像」該既新且舊的命題?
張卉欣《一些成為天空的照片》
在「是什麼」一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討論影像的媒介。畫家黃海欣繪於2014年的《闔家觀賞》描述中產階級家庭共同觀看電視的經驗,但創作於今年的《好日子》卻描述喜宴會場來賓各自忙著滑手機、打卡的動作。影像作為一系列的「光幕」,反覆出現於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之中。不論是藝術家王雅慧的《旁觀者》之中的發光體,還是藝術家謝佑承的作品《給藍色的藍圖》其嘗試探討純粹光線經驗的實驗,我們都可以看到台灣藝術家對於「影像」的敏感度。
蔡宗勳《西曬》
該展亦有許多創作出現對於環境轉化或揶揄的語義:譬如藝術家張卉欣的作品《一些成為天空的照片》先是拍攝大型廣告看板,再將其上的圖文抹去後僅存藍色的天空。藝術家蔡宗勳的裝置作品《西曬》則是透過文字、溫度及現場光線等環境上的布局,企圖藉此討論影像經驗的轉化過程。
莊培鑫《David》系列
「是什麼」一展最後於兩件議題性的作品中結束:一為藝術家鄞冠宏的《大家都叫我觀音》。在該作品中,藝術家透過變裝並再現經典電影中的女性形象,藉此創造出某種類似網路「迷因」的影像。藝術家莊培鑫的系列作品《David》,則是從其所購買的一幅中年白人男子的版權圖片作為系列創作的起始點。藝術家首先將該照片中的人物命名為David,並同時付費替David製作出屬於他的單曲。《David》系列作品除了玩弄網路世界的創作機制外,同時也具備了某種不同於過往影像理論中的「凝視」。在這裡,影像的「凝視」似乎包含了嘲弄、扭曲、堆疊及陪伴。
鄞冠宏《大家都叫我觀音》
綜合來說,「是什麼」一展不僅其展出之作品內容皆十分精采外。展覽本身的動線、作品配置規劃及議題設定都十分精準,搭配上黃海欣四散於展場各處的繪畫,令人觀賞之後依舊回味無窮。隨著藝文活動逐漸解封,大型館舍卻因為預約制度而一位難求的情境下,「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或許可排在疫情舒緩後看展日程的首選清單之一。
***
「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策展人:陳韋綸
地點:台北市鳳甲美術館
時間:2021年5月15日至9月5日(因應疫情已延長展期)
備註:鳳甲美術觀採全預約制參觀,詳細規則請詳閱該館公告
https://www.hong-gah.org.tw/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