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Author: 吳瑀俐, 2021年08月16日 23時26分
評論的展演: 是什麼使今日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剛看完位於鳳甲美術館的 ❮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因為此展給了我一個滿愉快的春際午後,因此希望回饋一些想法,有些地方不太確定是否理解正確,若有誤會請見諒。
以影像為題的作品或展覽已經不是新事情,改編了理查 ∙ 漢密爾頓的作品名稱為題,「今日」一詞與這個標題所指涉的普普拼貼作品,都暗示了這個展覽意欲拆解、釋疑影像在當今生活中的運作與角色。然而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影像,展覽作品以複數的媒材與形式,同時指向「影像」的主題,也反身性地呈現了藝術中影像的多種侵入及存在方式。
首先我覺得這是一個具備策展意識的展覽,策展人陳韋綸擔任了很好的調度角色,展覽分為「電視光」、「自然光」、「媒體(網路)影像」三個展區,以黃海欣的作品在之間串連,誠如上述,在不同的影像裝置(如 ❮David❯ 系列)或裝置化影像(如 ❮一些成為天空的照片❯,因為一次必須貼出很多張),繪畫反而是很合適的開場白。
第一個展間是「電視光」,光線昏暗,角落擺著黃海欣的 ❮闔家觀賞❯:灰色的房間裡頭,一家人坐在長型藍色沙發上看電視,牆上掛了一幅畫,房間角落擺了一株盆栽。展間刻意複製了畫中情景,畫作旁邊也擺了個藍色的單人座沙發,沙發旁是一盆琴葉榕,展間另一頭則是王雅慧 ❮旁觀者❯ 的三頻道錄像在螢幕中交替閃爍著,在昏暗展間裡,就像是半夜忘記關的電視機那樣。
有細節的佈置是有趣的,它就像把不同色塊接合的漸層,展場因此轉變為一種情境,作品的並置也超越了陳列,成為在形式上互相補述的集合體。
王雅慧的 ❮旁觀者❯ 更進一步思考了「電視光」,影片中,自然景觀模型上立的空白看板反射的是真實世界的電視光源,因為不夠聚焦而呈現扭曲模糊的光影,畫面時而是模型全景,時而切換到看板的全螢幕,似乎在說觀者就算意識到了自己的觀看位置,也無法脫離注定為虛構的建構情境。
第二個展間是「自然光」,與上個展間不同,採光使用大樓窗戶透進的自然光線。謝佑承 ❮給藍色的藍圖❯ 和蔡宗勳 ❮西曬❯ 兩件作品都像是一種螢幕的比喻,布簾和台座上的字樣也像是字幕,但文字內容對我來說比較難解讀出明顯的意義,閱讀後會增加對作品的疑惑,反倒是 ❮給藍色的藍圖❯ 中的「error404」比較直接讓人感受像是投影機的螢幕畫面,這可能是我還沒領會的。
這兩件作品都是以物理的方式呈現螢幕的概念,螢幕在此是抽象意義上的「乘載影像的平面」。自然光中的影像與眼睛是有距離的,自然光會灑在同個空間中的所有事物上,換言之,自然光會使空間現形,也許是螢幕、地板、牆壁或者觀者的肉身。
這與「電視光」的展間內,光源與影像之間幾乎毫無距離(或者說光源的位置幾乎等同影像的位置)很不一樣,自然光讓會讓人發現周遭的存在,具有顯露周遭世界的效果,而透過電視光只能看見影像。在觀看電視或任何影像的載具時,因為專心於那個方形、發光的螢幕,所以身體好像消失了,意識變得薄弱,而在自然光之中觀看時,自我(或者自我的身體)容易被意識到,所以在第二個展間中更能感覺到螢幕的物理性質,螢幕和影像都是物件,也比較清楚指涉了螢幕和影像間的關係。
同個展間內,張卉欣的 ❮一些成為天空的照片❯ 在街頭拍攝,印出照片後把城市物件抹除,留下帆布、大型輸出等人造物上的天空圖樣,又把這些抹除和留下拍攝下來,最後展出的是照片。展場內,這些照片被擺放在同樣把天空框限在矩形裡的大樓窗戶旁邊,經過拍攝、塗抹、印刷,模糊至無法分辨是否為「真」的天空不就正具備了影像欺瞞的特質嗎?
第三個展間讓我感受最直接,展間很大,大燈全開,一進去感覺所有都無遺地被揭露。莊培鑫的 ❮David❯ 系列裡,藝術家透過圖庫網站購買了一張白人男子的照片並為之取名為David,進而衍伸出一系列這個虛擬身份的歌曲與合成唱歌片段。鄞冠宏 ❮大家都叫我觀音❯ 則是擷取反男性凝視的電影片段,藝術家再以GIF迷因的形式重演。
兩件作品在藝術家的真實身份與網路傳播影像之間交織出張力,若能看見旁邊黃海欣畫作 ❮好日子❯ 裡的人物拿著的手機螢幕,上頭也很可能是這些無從溯源的網路影像,這也是個有趣的呼應。
兩件作品似乎也都呈現了某種屬於當代的創作,在討論雲端影像之複雜時會出現的複合狀態, ❮David❯ 系列具有裝置、雕塑與現成物的元素, ❮大家都叫我觀音❯ 則是在牆面穿插著截圖、手稿與錄像,透過穿梭間的閱讀才能領會到那種難以言喻的流動影像。
但讓我有點困擾的是, ❮大家都叫我觀音❯ 這件作品兼具影像與女性大眾影像的母題,不管哪一方面都難以忽略,在展題和其他作品無法呼應性別議題的情況下,顯得有些突兀。
我喜歡這個展覽的另外一點就是輕巧,作品與策展都具備某種創作者的細緻,比起論述型的展覽更強調身體的感知與覺察,❮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一展塑造了策展論述與作品清單無法取代的現場,我認為這是值得學習的策展調度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