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時空積累之在地生活感「聆聽風景-2021彰化國際藝術節序曲」
分享 | 瀏覽數: 583

時空積累之在地生活感「聆聽風景-2021彰化國際藝術節序曲」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21年09月05日 21時49分

評論的展演: 【2021彰化國際藝術節序曲- 聆聽風景】

「在地」如何連結才真實?如何討論才是深刻?本展為11月底即將登場的彰化國際藝術節揭開序幕,由陳一凡、王品驊共同策展,參展藝術家分別為:沈昭良、涂維政、曾文鵬、曾偉豪、康雅筑、蔡坤霖、許瑜庭、葉佩如、葉玉珠。自策展人至參展藝術家,可見從彰化師範大學擴散之「在地」研究脈絡與觀點,其策展之「彰化觀點」與在地介入是深刻誠懇的。主展場之作品陳列,包含平面作品、裝置與藝術行動之文件等,並自展場延伸至外的「南郭宿舍群」,觀眾於現場得再思自身在地經驗,並轉換感官啟動聯覺,讓風景得以被「聆聽」而喚起在風景歷史中的身體感。

 

以下筆者就「形成」的概念,略舉本展中幾件作品,討論於策展說明中所提出「圍繞在彰化的人文、風景、地貌、生活、生態等面向,呈現彰化特色」,對於人與地景空間,共同在時間中的形成之藝術化展現,風景不只觀看,或傳說概略的印象,而是置身其中,嗅聞、聆聽、行走甚且飲食,生活感都需時間的累積,方能「形成」。

 

一進展場,於展場主視覺設計中可見彰化主風景元素「大佛」立於群山與作品小圖示之間,是其「在地」的確立。轉化感官,聆聽,使得風景不只是外在可見,而「風土」的形成,也非表面匆匆一瞥,因之,本展的確如同其策展說明所提出「圍繞在彰化的人文、風景、地貌、生活、生態等面向,呈現彰化特色。」的確在各面向深入了街道巷弄,不只是鳥瞰地景式的概略,而是細緻的轉化,以藝術語言發現,進而再現。

 聆聽風景一

「地/景」之主軸,於許瑜庭作品《摩摩喳喳。紅色的土》裡,藉由採集台灣中部特有紅土,自製作紅土鹹鴨蛋之身體行動間,將製作時穀糠摩擦產生的聲響,時間醞釀的鴨蛋轉化,比喻成收納了生活的氣味,在平面作品上,帶出「時間形成的氣味」,而在媒材運用上,也擴展傳統對膠彩的印象,凸顯土質顏料的效果,並與金屬箔之融合,兩者屬性與光澤感截然不同,卻得在此圖像展現中,產生材質皆歸乎自然大地的和諧感。

 聆聽風景2

葉佩如與南郭國小師生共同創作之藝術介入空間計畫垢圖計畫,以藝術家獨特創作方式「以鋼刷在布滿塵垢的牆上創作」展現,在圖像上轉變對老舊巷弄的觀感,塵垢的形成需要時間,「垢」之圖像,頗為生動的將環境「塗鴉」與時間累積合而為一。

 

涂維政之城市的影像多寶閣—身體測量行動計畫,復古相框內,是人為測量尺度的展現。作品中,更有藝術家在彰化師範大學駐校之時,師生在美術系與校園間的測量行動,表演景觀,此「城市雕塑」,將日常生活時刻相處的建築/地景與人的身體經驗融合,是人之為尺度的主體思考,也是人在風景中的客體樣貌。

 聆聽風景3

康雅筑作品泥毯#7.9.10.11,以影像紀錄展示此計劃於世界各地觀眾參與其中之行動,其研究梭織機與傳統織布圖案,於本展採集中部紅土以打孔卡創造紋理,後續將邀請觀眾踩踏其中,擾亂紋理,將有眾人再製集體式樣之可能,或也比喻了地方感是由人的行動,逐漸匯集形成,而呈獨特風土。

聆聽風景4

本展也設計了學習單讓觀眾書寫,是為一個親近民眾的展出,以駐村、教學與社區共同創作等過程,「藝術家」與「彰化」之揉合,將地方感(sense of place)之時空體會,藉著各自之藝術語言與行動,呈現的地方意象(images of place),得以於各感官間連結藝術家與大眾,紀錄並再確立、再塑造了此地。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