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走進劇場:聽見舞蹈、看見音樂《跨界藝象》
分享 | 瀏覽數: 710

走進劇場:聽見舞蹈、看見音樂《跨界藝象》

Author: 黎晏雲, 2021年10月14日 13時41分

評論的展演: 跨界藝象 《跨界藝象》

黎晏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研究生〉

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

地點:臺藝表演廳

時間:2020/12/19 14:30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以下簡稱臺藝大)表演藝術學院,今年迎向第二十周年。為了歡慶別有意義的一刻,《跨界藝象》整場演出共有十個作品,集結了學院四系所-戲劇、舞蹈、音樂、國樂的校友,精彩的跨界演出,將表演藝術的元素與不同的跨界組合,盡可能的在這場演出中呈現,以下針對筆者特別有共鳴的五首作品:《蝶戀》、《耳朵裡的身體》、《京角》、《融》、《勁飆序曲》一一評述。

 

開場的首隻舞碼《蝶戀》,由管弦樂團的現場演奏與優雅的芭蕾跨域結合,是一齣以中國淒美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為文本的芭蕾舞劇。演出分為臺上的舞者及樂池中的演奏者,現場演奏的魅力莫過於那圍繞在耳邊的臨場感,搭配著臺上的舞者優美舞姿,將相濡以沫到至死不渝最後幻化成蝶的愛情,與激昂澎派的小提琴獨奏合而為一,可說是視、聽、動覺上的三重享受。

 

《耳朵裡的身體》也是將小提琴獨奏結合現代舞及多媒體元素的跨域表演。作品聚焦在臺藝大音樂學系洪幗襄老師演奏巴哈的小提琴經典作品《夏康舞曲》。舞者起初圍繞在洪幗襄老師身旁,以低姿態的舞動方式,搭配事先預設好的投影作為互動媒介。由低至高、由小到大,蔓延至舞臺後方。隨著樂曲的旋律起伏,舞者隨著演奏者的步伐緩緩移動。現代舞那隨興又抽象的肢體表現,和小提琴清晰而響亮的音色,相輔相成。將音樂用舞者肢體張力表現,傳達給觀眾。讓我們能聽見舞蹈的旋律、看見音樂的躍動。

 

下半場以京劇《霸王別姬》為主體用中國舞呈現的獨舞《京角》,少了群舞當中的氣勢與隊形編排,卻一點也不單薄。熟悉的京胡聲、鏗鏘有力文武場配樂,畫著經典的京劇臉譜卻不是穿上傳統的戲曲服裝。採用鮮紅色的褲裝為服裝主體,沒有如意冠只有一條簡單的水沙纏頭,結合東西方的元素運用在舞作,時而表現虞姬那內斂的悲傷情感,時而展現項羽那威風的凜凜霸氣。沒有眾多的舞者陪襯,單以舞者陳冠叡自身民族舞底蘊,獨撐全場,透過中國舞呈現慢而不弱的柔美肢體體現東方女子之美,彷彿親身經歷一場古代歷史的深厚情誼。

 

《融》、《勁飆序曲》將中西方樂器結合,做為整個節目的結尾。《融》少了在音樂會那優雅的文藝氣息,反倒增加了濃濃的臺灣本土意識,把臺灣、越南、印尼及馬來西亞等民歌元素經過改編、碰撞、重疊等最終成為新一個樂曲。樂曲多了些童趣、增加親切感,像在訴說人與人互動中偶而會遇到挫折與摩擦,透過不斷包容與改變加以磨合,達到現在人人口中的多元化。《勁飆序曲》靈感來自臺灣著名景點,繁華的景象。活潑開朗的輕快節奏,優柔而美的慢板,象徵人們辛勤努力為生活而奔波。勞動過後與三五好友放鬆小酌,這樣美輪美奐、多采多姿的生活給予大家更多的鼓勵與感動。

 

綜合來說《跨界藝象》結合表演藝術各專業領域,透過媒材、文化、社會現象等不同題材跨界演出。在這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跨界、跨領域已是一個趨勢,不僅是在表演藝術的運用,科技、醫學、文學、教育等也已悄悄展開。臺藝大做為藝術家的搖籃,透過表演藝術學院二十周年的契機將綜合藝術跨界做為演出主體,跳脫單一表演形式,將藝術表演推向一個新的殿堂,也讓臺藝大表演藝術學院舞出一篇新的樂章。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