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白晝之夜該何去何從?
Author: 王貝貝, 2021年10月16日 09時55分
評論的展演: 白晝之夜
王循函〈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研究生〉
單位:台北文化局
地點:線上舉辦
時間:2021-10-02~2021-10-03
疫情下,白晝之夜採線上直播,對於觀眾實為一大福音!我一共觀看六個直播(無法回放)節目,分屬在「白晝夜夜談」、「台北共創歌」、「藝術宅在家」三個主題,觀賞中發現,每個節目當下在線人數約二至三百人;相較過去幾年實體展演,總人數四十萬人的盛況。今年預算仍維持一千多萬,採取網路直播作法少了交通與地域的限制,網路媒介應可以拉近觀眾與表演的距離,卻沒有達到往年盛況,令人感慨萬千。
對直播觀賞人數進行討論,依據台灣趨勢研究中心-疫情警戒調查〈生活篇〉,結果顯示,原先(疫情前)民眾影音媒體使用習慣,16~39歲以影音串流平台為主,達七成以上;50歲以上以電視為主,同樣比例達七成以上;40~49歲民眾電視與影音串流平台則各半。相比疫情警戒情況下,民眾使用影音媒體之習慣佔比並無明顯改變,可推測50歲以上民眾使用電視為主,則較難受惠於白晝之夜直播便利性。再將年輕族群使用影音媒體時間進行分析,雖平均每周增加6.07小時,但其中以串流音樂聆聽增加四成為最多,所以若原先沒有使用影音串流平台觀賞表演藝術習慣,則可能是直播人數觀眾較少的一項原因。另,探討串流平台使用的狀況,包含串流不穩、超載無法登入、介面不友善、不夠即時、品質不佳等,皆同樣有可能影響閱聽人觀賞意願。
就因著演出媒介的受限,主辦單位採用了以下策略:名人對談、話題人物歌單撥放、電影放映暨映後座談、藝術展演等四大類,皆較方便呈現在鏡頭前。過往白晝之夜現場,即時互動的演出,及大型裝置藝術的陳列,吸引大量觀眾前往,自由的至各處觀賞及合照;採線上直播,「螢幕演出」則限制了現場空間的觀賞(無法同時觀賞多樣),,其中我發現與觀眾最高度互動表演者為9M88這位近幾年急速竄紅的歌手,她緊扣這次「線上感」的主題,積極地與觀眾交流調整自己的放歌節奏與舞蹈動作。
當然,這樣的呈現方式也有其助益,如蔡明亮導演與孫松榮老師的對談,是相當罕見、能夠親炙導演想法的管道,方才得知蔡導為洗刷觀眾對電影節奏慢的看法,親上街頭向觀眾賣票。此外,蔡導也分享本身為素人畫家,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時常等了好幾天,就為了一道光,好似畫家在構圖,找到最美線條的長期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