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ero x 038》 —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的返鄉舞者
Author: 張懿文, 2021年10月29日 12時19分
評論的展演: 《Sakero x 038》
上半場的《Sakero》讓人留下「以簡御繁」的深刻印象:舞者無聲地牽起單手或交叉牽手,屈身重踏腳步之圓形隊形,他們一起透過雙手拉持,握起長長的竹竿,此刻竹竿有如堅硬的直線,舞者以木桿支撐作為分享重心的焦點,在韻律強烈的節奏中跳踏,他們的手臂交錯穿插,以竹竿作為中心的基準點,左右前後擺動顛跳,在舞作中手牽手與集體共享竹竿韻律的重心變化間,凸顯出整體冷靜而強烈的氛圍,而這些動作語彙來自阿美族豐年祭的肢體,即是《sakero》——阿美族語彙中最「接近」形容「舞蹈」的詞彙。編舞家以阿美族ilisin(俗稱豐年祭)會使用的竹竿作為隱喻——-豐年祭時長者拉撐著竹竿,將竹竿指向年輕人,年輕人再由竹竿下鑽過——-在這個情境中,簡單的竹竿物件在此有這多方指涉:既是文化傳承的祭儀傳統、規訓和體能訓練的動作序列,也能代表著一種集體性和團結一致的概念。而從開場的族語問候,芬蘭薩米族令人驚艷的音樂,在牽手舞動的時刻,迷幻的燈光,在昏暗的背景中透露出一絲未來感,他們的跳踩踏踢,折射出簡潔俐落的倒影,呈現令人驚艷的科幻感,也隱喻了從過去直到未來的時間性。
而下半場的《038》有著殉道的氛圍,舞者灰色長袍披身,隱影遮蔽下,以軍事化的踏步,拍打著鐘擺般的節奏,以整體一致性帶出整齊乾淨、有著極簡主義的後現代舞蹈風格。而貫串全舞重複出現的,是舞者不停奔跑的群舞,暗示著無法停下來的腳步,她們坐在火車向回望,從花蓮、到台北、到世界,又再到回到了花蓮,而也正是同樣這群舞者,從2016年舞到了2021年,舞者們往返各城市間的生命經驗、到歸鄉跳舞之路,一直沒有中斷。
而這個返鄉跳舞之路,正是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的特殊之處:舞團舞者並非科班舞者,而是編舞者莊國鑫任教的北埔國小舞蹈隊的歷代學生,他們自幼(國小)跟隨莊國鑫習舞,即便畢業後各自離鄉求學就業後,仍然願意一個月一次到兩次,從各個縣市定期返回花蓮舞團排練,每次回來練習兩個整天。是什麼樣的驅力,讓這些非舞蹈科班訓練的舞者,願意東西南北奔波,定期返回花蓮跳舞?而另一方面,編舞家如何處理這些活生生的身體,讓他們在定期返鄉 ——而非專職舞者每日的訓練中,呈現出專業的舞團水準?
在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的編舞中,可以看到很精簡的、淬煉精準、集體性的身體動作,這或許是編舞家的策略:舞者以團體群舞的方式,呈現出乾淨俐落的動作,精確表達出身體的意志,這個意志是堅強、剛毅、不畏距離、不畏時空遠近也不受阻撓的意志,是這群返鄉舞者彼此分享的精神,而這個意志在舞者直線清晰的舞動線條、在每個群舞變換的腳步轉折、在手臂交叉伸張中,以極其有效率的方式,呈現出集體而鮮明的形象。不需要任何一個舞蹈明星來加持,或在舞作追求複雜的編舞排序,即能呈現出舞團最重要的精神意志。
從《038》到《Sakero》,我們看到身為北埔國小教師的莊國鑫,如何將阿美族的日常生活、心智毅力展現在他的作品中,這個舞蹈並非在全職排練編制下的訓練所產生,不同於其他原住民當代舞團如布拉瑞揚舞團、Tai身體劇場或蒂摩爾古薪舞集等全職舞團,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展現出一個在地教育工作者,如何召喚已經離鄉的原住民遊子,利用課餘和業餘回到部落,向世人展現在部落中,生活與藝術結合的樣態,更是一種對部落認同的表達———轉化一路帶大的師生情誼,運用時間的厚度(訓練時間的長度、作品產生時間的長度),將濃厚綿密的情感流動,以簡馭繁的編舞,用最精準的能量和效率訴說最強烈的表述,精準地將舞蹈專業表現出來———而這正是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的難能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