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維特的煩惱
Author: 石志如, 2021年12月16日 13時20分
評論的展演: 《青春絮語》
時下維特的煩惱《青春絮語》
演出單位:不然,B計畫劇團
線上觀賞日期:2021年12月7日
演出版本:新青春絮語線上拍攝版
文 / 石志如
由青年導演涂也斐執導、「不然,B計畫劇團」所演繹的《青春絮語》,在後疫情時代的今日,線上展演成為觀演的另一項選擇。《青春絮語》劇本改編自符號學家羅蘭‧巴特的非敘事短箋文本《戀人絮語》,巴特當初書寫《戀》的文本原型為十八世紀歌德的暢銷傳記《少年維特的煩惱》,並摘取《維特》的內核精神:一個為愛癡狂卻徬徨無助,最終飲彈自盡的少年。巴特說:「戀人若無法忘卻,有時就會因記憶的魂牽夢縈而心力交瘁、過度緊張,最終死去,維特便是如此。」
根據《青春絮語》線上拍攝版的戲劇結構,可清晰觀察到是依託巴特的文本表現特徵,劇中的九個小章節〈他/她來了〉、〈我醉了〉、〈等待〉、〈我擄獲了你/妳〉、〈思念〉、〈嫉妒〉、〈戀人的愚蠢〉、〈在愛裡遊蕩〉與〈我愛你/妳〉猶如生長在沼澤浮游邊上的一顆落羽杉,九個分枝幹與果實,編織著維特們面對感情問題的交戰絮語,缺氧的自然環境似乎宣告現實的殘酷,一不小心就會傾倒、腐壞。另外《青春絮語》標題式的符號命題,將核心思想凝聚在愛情難以言說的符徵,及其隱性的所指:飄瞟、斷裂、失魂、掙扎、無助的絕望語境之中,由此陷入所有初嚐愛情果實的滋味。
第一篇章〈他/她來了〉運用群體(有男有女)集體被遮蔽雙眼,並以跪姿構成保齡球瓶的形象,當「他」擲出無形的保齡球時,眾人逐一被擊垮,也許在愛情中,所謂的「喜歡」也只不過是脆弱不堪的假象。爾後,眾人又化身為游泳健將、拳擊手,通過「競爭」獲得愛情的勝利,然而當勝利者說出:「我真的贏了嗎?」似乎反諷在愛情漩渦中,即使奮不顧身拼個你死我活,那勝利的追逐戰卻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由此道出維特們在愛情面前,沒有誰是真正的贏家。而在第二篇章〈我醉了〉呈現的是,當愛情成為文字符號後,那些曾經的海誓山盟都只不過是一種迷惑的代名詞。在劇中,導演涂也斐用慢動作的姿態,放大眾人享受如愛情毒藥的奶茶與青蘋果,那甜滋滋又酸溜溜的愛戀味蕾羨煞旁人,因為「愛情的滋味」是私密的,無可奉告的。第三篇章〈等待〉導演從維特們「等電話」的焦慮心理,以大量獨白、舞蹈構圖的對比層次畫面中,凸顯等待者的無助。如模仿心跳律動的軀幹與步伐、如模仿坐雲霄飛車的快速集中、奔馳、下墜等肢體動作,在劇場空間中,透視了令人患得患失的愛情果實。此外第四篇章〈我擄獲了你/妳〉更以牛仔馬術競技作為同性愛戀的競爭與套牢獵物(愛人)等象徵。上述運用隱喻性極強的物件(眼罩、拳擊手套、電話、奶茶、青蘋果、牛仔套繩...)限制並凸顯某一處身體感知,迫使其他感知被邊緣化,就詮釋手法來說,成功地帶入在愛中所有過度盲目追求的失魂者;其次把談戀愛比擬為運動競技(游泳、擂台、馬術...)以明喻的詮釋手法展現出「有目的」的愛戀,未必能獲得真愛。導演讓這獨立的四篇章,在充滿歡樂、戲謔的遊戲中,逐一將愛情的面具抽絲剝繭,為後續的篇章,埋下更引人省思的生死議題。
第五篇章〈思念〉從驗屍師追究各種為愛而死的死因,配樂用的是王菲的〈我願意〉,這首唱出少年維特願意為愛而死的原因:心碎、被眼淚溺死、呼吸中止、腦缺氧,就在絕望之際,線上版出現一段經過後設錄製的維特們在自囚的水中甦醒,這段影像如畫龍點睛一般,承接了壓抑與自覺的兩端,或許在愛中,過度封閉的思念只會讓自己窒息,而面對未知也許就有各種可能。於是,第六篇章的〈嫉妒〉、第七篇章的〈戀人的愚蠢〉和第八篇章的〈在愛裡漫遊〉幾乎都站在正沈迷於愛情陷阱的羈絆視角開展。此處的詮釋手法多運用感知中的幻覺與經驗身體的誤讀,揭示所有在愛情中的失能,如維特們正為自己的愛情奮力一搏時,佔有慾、假想敵、否定自己、失去自我...嚴重者自殺未遂等,失控的情緒只剩下絕望。然而,導演並未往歌德原文本的消極結局走去,而是設計一段集體交誼舞,並在歡樂的樂舞中,不斷重複著失去甜蜜歡快的滋味,幾輪舞蹈之後,就像魔力失效一般,所有人都逐漸清醒,直到最終章〈我愛你/妳〉整個詮釋基調轉換為理性、抽離的對話,在愛的箴言面前,不再用疑惑的言說麻痺自己,而是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心,或許對於導演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愛。
綜合上述導演涂也斐將愛情的複雜性、唯一性、私密性以大量肢體作為主要表現形式,肢體的動作特徵兼具普遍性(約定俗成的生活動作)與特殊性(經轉化、賦予隱喻象徵性動作),在面對不同愛情果實的叩問時,以身體感知的有限性、經驗身體的迷惑性,各式隱喻、明喻、諷喻、反喻的遊戲中回應愛情的真相,文本最後用詰問法反問愛情的真諦,揭示了在青春無敵的年紀,只有真實地、勇敢地面對搖搖欲墜的自己,心才會變得越來越堅強。文後,祝願所有正陷在愛河的維特們,有情人終成眷屬。時下維特的煩惱《青春絮語》
演出單位:不然,B計畫劇團
線上觀賞日期:2021年12月7日
演出版本:新青春絮語線上拍攝版
文 / 石志如
由青年導演涂也斐執導、「不然,B計畫劇團」所演繹的《青春絮語》,在後疫情時代的今日,線上展演成為觀演的另一項選擇。《青春絮語》劇本改編自符號學家羅蘭‧巴特的非敘事短箋文本《戀人絮語》,巴特當初書寫《戀》的文本原型為十八世紀歌德的暢銷傳記《少年維特的煩惱》,並摘取《維特》的內核精神:一個為愛癡狂卻徬徨無助,最終飲彈自盡的少年。巴特說:「戀人若無法忘卻,有時就會因記憶的魂牽夢縈而心力交瘁、過度緊張,最終死去,維特便是如此。」
根據《青春絮語》線上拍攝版的戲劇結構,可清晰觀察到是依託巴特的文本表現特徵,劇中的九個小章節〈他/她來了〉、〈我醉了〉、〈等待〉、〈我擄獲了你/妳〉、〈思念〉、〈嫉妒〉、〈戀人的愚蠢〉、〈在愛裡遊蕩〉與〈我愛你/妳〉猶如生長在沼澤浮游邊上的一顆落羽杉,九個分枝幹與果實,編織著維特們面對感情問題的交戰絮語,缺氧的自然環境似乎宣告現實的殘酷,一不小心就會傾倒、腐壞。另外《青春絮語》標題式的符號命題,將核心思想凝聚在愛情難以言說的符徵,及其隱性的所指:飄瞟、斷裂、失魂、掙扎、無助的絕望語境之中,由此陷入所有初嚐愛情果實的滋味。
第一篇章〈他/她來了〉運用群體(有男有女)集體被遮蔽雙眼,並以跪姿構成保齡球瓶的形象,當「他」擲出無形的保齡球時,眾人逐一被擊垮,也許在愛情中,所謂的「喜歡」也只不過是脆弱不堪的假象。爾後,眾人又化身為游泳健將、拳擊手,通過「競爭」獲得愛情的勝利,然而當勝利者說出:「我真的贏了嗎?」似乎反諷在愛情漩渦中,即使奮不顧身拼個你死我活,那勝利的追逐戰卻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由此道出維特們在愛情面前,沒有誰是真正的贏家。而在第二篇章〈我醉了〉呈現的是,當愛情成為文字符號後,那些曾經的海誓山盟都只不過是一種迷惑的代名詞。在劇中,導演涂也斐用慢動作的姿態,放大眾人享受如愛情毒藥的奶茶與青蘋果,那甜滋滋又酸溜溜的愛戀味蕾羨煞旁人,因為「愛情的滋味」是私密的,無可奉告的。第三篇章〈等待〉導演從維特們「等電話」的焦慮心理,以大量獨白、舞蹈構圖的對比層次畫面中,凸顯等待者的無助。如模仿心跳律動的軀幹與步伐、如模仿坐雲霄飛車的快速集中、奔馳、下墜等肢體動作,在劇場空間中,透視了令人患得患失的愛情果實。此外第四篇章〈我擄獲了你/妳〉更以牛仔馬術競技作為同性愛戀的競爭與套牢獵物(愛人)等象徵。上述運用隱喻性極強的物件(眼罩、拳擊手套、電話、奶茶、青蘋果、牛仔套繩...)限制並凸顯某一處身體感知,迫使其他感知被邊緣化,就詮釋手法來說,成功地帶入在愛中所有過度盲目追求的失魂者;其次把談戀愛比擬為運動競技(游泳、擂台、馬術...)以明喻的詮釋手法展現出「有目的」的愛戀,未必能獲得真愛。導演讓這獨立的四篇章,在充滿歡樂、戲謔的遊戲中,逐一將愛情的面具抽絲剝繭,為後續的篇章,埋下更引人省思的生死議題。
第五篇章〈思念〉從驗屍師追究各種為愛而死的死因,配樂用的是王菲的〈我願意〉,這首唱出少年維特願意為愛而死的原因:心碎、被眼淚溺死、呼吸中止、腦缺氧,就在絕望之際,線上版出現一段經過後設錄製的維特們在自囚的水中甦醒,這段影像如畫龍點睛一般,承接了壓抑與自覺的兩端,或許在愛中,過度封閉的思念只會讓自己窒息,而面對未知也許就有各種可能。於是,第六篇章的〈嫉妒〉、第七篇章的〈戀人的愚蠢〉和第八篇章的〈在愛裡漫遊〉幾乎都站在正沈迷於愛情陷阱的羈絆視角開展。此處的詮釋手法多運用感知中的幻覺與經驗身體的誤讀,揭示所有在愛情中的失能,如維特們正為自己的愛情奮力一搏時,佔有慾、假想敵、否定自己、失去自我...嚴重者自殺未遂等,失控的情緒只剩下絕望。然而,導演並未往歌德原文本的消極結局走去,而是設計一段集體交誼舞,並在歡樂的樂舞中,不斷重複著失去甜蜜歡快的滋味,幾輪舞蹈之後,就像魔力失效一般,所有人都逐漸清醒,直到最終章〈我愛你/妳〉整個詮釋基調轉換為理性、抽離的對話,在愛的箴言面前,不再用疑惑的言說麻痺自己,而是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心,或許對於導演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愛。
綜合上述導演涂也斐將愛情的複雜性、唯一性、私密性以大量肢體作為主要表現形式,肢體的動作特徵兼具普遍性(約定俗成的生活動作)與特殊性(經轉化、賦予隱喻象徵性動作),在面對不同愛情果實的叩問時,以身體感知的有限性、經驗身體的迷惑性,各式隱喻、明喻、諷喻、反喻的遊戲中回應愛情的真相,文本最後用詰問法反問愛情的真諦,揭示了在青春無敵的年紀,只有真實地、勇敢地面對搖搖欲墜的自己,心才會變得越來越堅強。文後,祝願所有正陷在愛河的維特們,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