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噤聲下的細微雜音—《少年、煙霧與傘》線上展覽
分享 | 瀏覽數: 582

噤聲下的細微雜音—《少年、煙霧與傘》線上展覽

Author: 國, 2021年12月29日 22時37分

評論的展演: 《少年、煙霧與傘》線上展覽

     「因為香港人唔做得,所以我哋喺呢個自由之地就盡量咁做。」馬來西亞籍藝術家李迪權先生在創作這一系列版畫作品時所展現的創作理念。隨著2020年COVID-19在全球蔓延,香港反送中事件被更多資訊漸漸沉浮於大家的記憶之中,但於此同時香港人民的自由卻一步步遭到吞噬,能逃離的就移民,無法逃離的只能以噤聲的方式存滑下來,既卑微又絕望。但藝術家李迪權的版畫作品就像是要喚回大家的記憶一般,既是讓人們想起香港人民的自由民主正遭到壓迫,也是回應那些噤聲的香港人民們,儘管你們被迫不能出聲,但你們心靈的躁動我聽到了,就像細微的噪音般,儘管不注意時不會特別發覺,但當我們用心聽時,它卻會騷動著我們的思想與注意力,讓我們發覺它。

 

       本次的線上展覽運用google map的實景功能,讓無法到現場的觀眾透過此功能,就像實地造訪展覽一般,可以細細觀賞作品。映入眼簾的是右邊的白牆與左邊的版畫作品,而右邊的一抹白牆上卻有很多張白紙,與左邊的版畫形成強烈對比,但為何策展人不用全白的牆,而選擇用白紙裝飾,在筆者的解讀下,有著這樣的觀點。在大家的印象中,我們會認為左腦掌管的是偏理性或是邏輯性的事務,而右腦卻相反的,是比較感性且抒發性強的工具。在右牆的白紙對映著右手創造出、表現出的樣貌,不發聲、不表態,而左牆強烈的版畫對映著香港人民真正的想法,他們所看到、承受的憤怒、壓抑和絕望,雖然只是個人的淺見,但筆者對於這樣的安排及解釋覺得很有趣,或許這也是策展人在設計時想要讓觀眾所觸發的思考。

 

                                              進展間後的一堵白牆

 

       在更進入展間後,第一個看到的是一面電腦螢幕,若是線上看展,在網頁上可以透過點選作品來查看影片內容,這件作品名為《被消失:線上展覽資訊》,而這件作品也給展間最初看到的白牆一個解釋。影片畫面可以看到一個人在使用電腦觀看作品,但到點選藝術家李迪權的作品時,卻顯示"This site can’t be reached",而螢幕旁的文字也顯示著這白牆和白紙的由來,因為國安法通過,為避免觸及政治議題,展方用白紙來代表那些曾經要被展覽出來的作品。那一抹白牆顯示著不能被查閱、被掩蓋的資訊,他與我而言不僅是藝術品,更是一個痛心的故事,看完這件作品後再看向展間前的那座白牆,除了唏噓和惋惜,筆者啞口無言。

 

                                          《被消失:線上展覽資訊》

 

      展間內的作品大多是版畫作品,藝術家使用木刻板化來表現出人物的細微表情以及煙霧的形式可謂非常創新,在以前筆者看到本版畫時都會認為這個創作手法所產出的作品比較古板,但本次展覽中的藝術品卻讓顛覆我的想像,在線上觀展時,我驚嘆於人物細緻的表情以及煙霧的流動性,而線上看展的影像畫質也不會減少畫作的細節,這點也令筆者驚訝。

 

                                                       《打人》

 

       展間最後的作品是由許多張寫著「自由」、「香港加油」、「不畏懼」...等字樣的便條紙所組成,再加上藝術家的巧思,變成一幅巨大的畫,畫作是一名男子撐著雨傘往煙霧裡走的模樣,雖然是在透過線上看展,但僅僅是透過螢幕也能感受到畫面的衝擊性,一張張寫著每個人信念的紙條與畫作中人民不畏危險,為了自由而戰的信念不謀而合。這幅作品成功的將筆者的思考拉回反送中時期,與藝術家想要透過一系列作品讓觀眾重新回憶起香港自由抗爭的信念相同,但美中不足的是,若能親自造訪想必作品有更大的震撼力。

 

                                                  展間最後的「連儂牆」

 

       這次透過線上展覽的方式來看展覽,整體來說都還算順暢,而這個功能也造福了一些無法現場看展的人們,雖然在體驗的過程中還是有些缺點,如影像放大後的畫質問題,雖然在目錄處也有每張作品的高清圖片,但若能在環景功能中就能看清楚 想必體驗更佳,又或是在環景功能的作品處有可以點選的按鈕,點下去後可以直接觀看作品的放大圖以及介紹,不需要特別選擇目錄尋找作品,但整體來說,我十分喜歡這個功能,也希望這個功能能夠普及。

 

       回到《少年、煙霧與傘》展覽本身,回顧反送中事件至今已經過了兩年,中途因為新冠肺炎而讓資訊漸漸遺忘於大眾的記憶之中,讓筆者感到唏噓的是,現在的社會乃至全世界都驕傲於科技的發達,收受新知的快速,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取得任何一個資訊。但相對的,筆者認為過多且快速的資訊讓人們漸漸麻痺,或許在這片資訊海中有許多像是反送中事件一般重要的紀事,但由於接受資訊者的疲乏,而去忽略這些警示,尤其是中台關係緊張的現在,台灣人應該要將香港的事件視作一個警訊,這並不是一個別的國家自治區的"暴亂",更可能是台灣的未來。

      而現在快速流通的資訊也存在一個問題,這些資訊都是透過過濾才進入人們的眼簾的,用《被消失:線上展覽資訊》這件作品為例,因為政治關係導致藝術家的作品無法展出,變成一面由白紙組成的白牆,那面白牆是透過展方過濾資訊後的產出物,而我們平時所看到的資訊也是藉由媒體、國家機器共同營造出來的,被埋沒的反送中新聞不是由一個偶然出現的疫情壓下的,而是透過這些握有傳播資訊權力的人們掌握的。的確,現在的科技大大的使人們可以快速的接受資訊,就如這次的線上展覽,但我仍認為有利也有弊,而讓利大於弊的方法就是讓每個人們有批判性以及對接收資訊的自主性,只有人們懂得分辨他們所看到之物,人們才不會淪為科技以及握有資訊權之人的玩物。

 

圖片來源:

https://www.228.org.tw/exhibition.php?sn=1&lang=tw

少年,煙霧與傘——香港反送中運動版畫紀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線上展覽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