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公民會館「很久很久以前,在桃園」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1年12月31日 02時29分
評論的展演: 很久很久以前,在桃園|桃園區公民會館
「很久很久以前...」這句話幾乎是所有童話故事的起手式,這暗示了我們接下來要述說的是故事而非正史,這種民間傳說允許了每個述說的人自行加入想像與轉譯,然而也正是這些想像與轉譯,讓人民真實感受在正史之外得以留下些許痕跡,而非只剩勝利者所書寫的正史,而透過策展人這樣的開頭,藝術介入歷史敘事的角度也被釐清,且更回應到在地的記憶與書寫系統。
12月1日至12月26日,桃園公民會館舉辦「很久很久以前,在桃園 」,由賴佩君擔任策展人,邀請周武翰、雪克、高登輝與文史工作者藍博瀚展出,作品形式包括現成物挪用、行為藝術與空間裝置等,該展以桃園舊城區發展史為創作與展覽主軸, 策展人、三位藝術家與一位文史工作者,透過共同工作為桃園創作全新作品,打破過去地方史主要是以史料文本展示為主的敘事方式,也打破過去以藝術家的地緣血緣關係為主的分類方式,回到以桃園舊城區為主體的展出方式。
一進門即是周武翰大型物件,一個大型屏風的兩面繪製了兩個建築物,畫面上去除了裝飾性的物件後,只剩下建築與人最基本的關係,屏風的一體兩面同時存在著日本時代神社與景福宮(大廟),建築物的確是我們感受時代最直觀的對象,但是在那些裝飾風格下,人與空間的關係如何被閱讀的確是很常被忽略的,而屏風本身即是遮蔽物,反覆加強了創作者的意圖;隨著屏風看到的是文史工作者藍博瀚的作品,作為本展的文史顧問,他在作品中扮演日本時代的人物,在當代桃園的車水馬龍中速寫著那些日本時代存在的街景,最終為春日山立下一個高度碑,他延續周武翰討論的空間與人的關係,並加大時間與空間的向度對比,以角色扮演的行為藝術來將人的角色凸顯出來。
而高登輝同樣的以身體的行為來回應歷史事件,那些曾經在歷史當下有過意義的身體勞動,被藝術家再度搬演時似乎只剩徒勞,尤其是展場中那個假造的巨大石頭,更隱約地直指這些提問,然後我們在展場中看到雪克更進一步的將田野訪談裁切配合影像,凸顯口述歷史的本質,更有趣的是牆面上的新聞,包括"怪鳥夜鳴"等,俗話說新聞是歷史的底稿,這些被藝術家重新檢拾回來的口傳與新聞,將展覽敘事中的歷史徒勞等概念拉回市井生活,也拉回觀眾的現實中。
雖然本展只有四件作品,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策展人透過與四位展出者一同工作與討論下呈現出來的展覽敘事相當的完整,有趣的是文史工作者的介入,在過去文史工作者在展覽中的工作通常是策展人工作的一部份,然而這次藍博瀚不只是提供文史背景,甚至也成為創作者,以文史工作者的身體作為時空之間的媒介,也算是種夫子自嘲;桃園公民會館近期皆以當代藝術作為展出方向,不只是打破過去地方展館的傳統美學,也讓我們看到當代藝術的解放性格,透過各種媒材的解放,更回應到空間本身的議題,在過去許多的地方展館為了強調地方性格與傳統美學,不得已只能依賴血緣或是地緣性作為展出標準,然而當代藝術的特質卻剛好是適合突破這些限制,讓展覽敘事作為主線,以在地作為敘事主體,可以說是相當具有企圖心的地方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