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國立台灣美術館-世界不隨人類生滅
分享 | 瀏覽數: 376

國立台灣美術館-世界不隨人類生滅

Author: 國北教 吳宜潔, 2022年01月04日 00時58分

展覽:世界不隨人類生滅 

展期:2021.10.23-2022.1.9

【前情提要】

此次展覽主題圍繞人、生命、自然、科技等核心概念,闡述世界在工業革命後的發展所帶給環境的影響,進而反思人與大自然間的關係。 Covid-19發生至今已超過兩年,疫情帶給人類重大的浩劫,而人們的行動自由受到疫情限制,但卻使大自然能夠免於人類的迫害,恢復大自然原先的生命力。而在這個時代下的我們,更要省思究竟人類帶給這個世界、大自然什麼樣的影響?又或者大自然帶給我們什麼影響?我們又該如何改變?

 

【展品反思】

作品

進入展場首先吸引到我目光的是新井卓的《在百個太陽中燃燒》系列,將日本廣島圓頂屋與福島第一核能電廠在多個不同時空下的影像重組排列,呈現出跨時代的歷史記憶,並重現當時核爆災難留下的歷史傷痕。

福島核災是日本歷史上又甚至是世界有史以來影響極為重大的一次災難。隨著科技發展日漸進步,人們更加追求便利、快速,而核能就是現今科技下的產物。人們創造核能以便利我們的生活,卻常常忽視了核能背後衍生的問題,核能造成的輻射污染不僅影響人類、更影響自然環境中的生命。作者透過影像的方式,呈現出核幅射污染後摧毀的歷史性遺跡,讓觀眾感受其災難帶來的震撼力、影響力,更喚起人們對輻射污染的危機意識。

 

作品《思考演化#1:鸚鵡螺(菊石)》

菊石是現今已滅絕的物種,因此不可能與現今的章魚相遇及並存,由於章魚在進化過程中會拋棄外殼並開始使用椰子殼、雙殼等物保護自己柔軟的身體,作者利用3D列印的方式重現菊石的外殼,並且讓演化至今的章魚與滅絕多年的菊石相遇,展現跨時代物種交織出的生命力。

 

作品〈保持冷靜-節制〉

以緊急疏散演練步驟發作為表演的編排,結合錄像、聲音等媒材,探討科技時空地景中物質與非物質、生命及無生命存在之間相互交替的新感受。

一開始表演者像是在進行一種淨化身心的儀式,隨著表演者緩慢輕巧的動作,觀眾彷彿跟著表演者來到一個特別的空間。

接著隨著錄像與聲音的引導,表演者跟著指令,完成所有步驟。

這個空間給我的感覺像是太空艙,播出的聲音指令是逃難時的檢查步驟,但表演者呈現出的是平靜從容的,這樣的對比讓我產生一種矛盾感、不安感。

 

作品 〈Al-Warqaa〉

這個作品帶給我極大的震撼,此作品在講述伊拉克一群有著「情緒搖滾」的青少年,2012年時在巴格達被宗教極端主義者以扔石頭的方式殺害。

影像呈現的是這群青少年被描繪成雕像,而這些雕像的嘴部皆有一條線連接在鴿子的腳上,鴿子不斷振翅企圖脫逃這種死亡的重量。鴿子瘋狂振翅與死亡的沈寂意象形成對比,製造出大屠殺悲劇下的沈重氛圍。

在阿維森納的詩文中,靈魂代表一種不朽、空靈的存在,在肉體死亡後會離開身體飛向天際,它象徵永恆,脫離天堂的領域。這件懸掛空中的物件散發著光芒,描繪出一隻鴿子的無形輪廓,運用視覺語言反映這個概念。

而在背後還有這件作品延伸的雕塑裝置,作者將當時受害的青少年以小型人偶呈現,而這些人偶躺在很像冰櫃的抽屜裡,有的人偶的四肢斷掉、有些身體腐爛,細看這些人偶的表情痛苦扭曲,作者利用這些細節闡述出歷史悲劇,並控訴以慘忍暴力對待生命的行為。

 

 

作品〈廓拉〉

「廓拉」在藏文的意思是繞著寺院、佛塔,或是任何神聖之地繞圈行走,是一種朝聖及修行的方式,有虔誠之意。

而此作品以攝影方式紀錄出作者在後藏的朝聖之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感受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虔誠。

 

【總結心得】

此次展覽探討人、生命、自然等面向,「世界不隨人類生滅」意味著世界並不是人所完全主宰,大自然所帶來的影響力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深遠,而我們在這個疫情時代下要如何思考世界,更是現在人們需要重視的一大課題。

在展覽中,我看見了生命力,卻也看見了生命的脆弱,疫情時代下的人類社會受到重創,但卻喚醒了大自然的生命力,我們在以人類為主的進步主義下發展,卻不斷破壞這片土地、這個世界,也許疫情是世界給人類的反擊,又甚至說疫情就像是世界的免疫系統,正在保護這片土地不受人類侵害。我們必須反省,這樣的進步真的適當嗎? 

生命從演化到滅絕,人類與萬物的生死也不斷輪迴,唯一永久存在的是這個世界,但對於人類來說,世界給的資源有限,當資源耗竭時,人是否會因此滅絕消失,我們需要思考該怎麼面對世界,該怎麼與世界共存共生,讓生命持續延續而非走向滅亡。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