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
Author: 陳威仁, 2022年01月09日 20時24分
1921年,文化協會成立。
我想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問題,現今年輕一輩的台灣人都有很嚴重的國土認同問題,不只是本國政治派系鬥爭與中共多年的國際角力讓人暈頭轉向,在歷史課本與日常生活中也讓我們難以定奪自身立場。
回顧台灣歷史地位便像個文化熔爐,從歷史角度上來看,我們究竟是住在台灣上的人、被殖民的漢人後裔還是中華民國國民。所以說,我們到底該如何確立自身的立場。鄭成功開台、日本人撫育了我們的經濟與基本建設、中華民國完善了我們的現代社會、文協則啟蒙了我們的現代化思潮。
在政治上,台灣經歷了百年的糾葛與變遷。在人類社會上,這樣的地位爭執是難免的,但是不變的是文化與思想層面、看待世界的視野是成長並累積的,而在文協創立之前,過海來台的居民多是為了糊口飯吃。
回首當時的宣言與趾高氣昂,多少是不成熟的、寒酸卻充滿傲然正氣的那對於台灣全體大眾的寄望。在爭取地方自治權力的過程中,雖然總的來看還是被壓抑在當局之下。但多少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火苗。擁有的不只是熱血,更多的是渴求與付出,追求大眾攜手共創更遙遠的未來。
雖然現今台灣社會充滿亂象,民粹與從眾思想四處流竄,在我眼裡「智識的營養不良」仍然存在,但是當初的星火已成燎原的烈焰,在這龍蛇渾雜的汙泥中仍有著不染濁流的清流存在著、思考著、鼓動著。
我想,我可以很榮幸的覆述本篇文章開門見山的立意:「如果有朝一日,台灣要有自己的「國慶日」,我認為就應該擺在10月17日。」
「臺灣要成為什麼樣的臺灣?臺灣人能過什麼樣的生活?文協人分進合擊都在同一路途。」
當年星火與初心未曾斷止,歷經日治時期多次分裂與挫折,甚至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一系列白色恐怖也未泯滅文化運動的熱情即是今年在台南展出的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在元宇宙相關科技應用盛起風雲的當代,台灣人卻未忘卻在地思想盟的先趨,並結合近期盛行的技術喚醒台灣人對此的回憶,而並不只是將其留置在中學時期的課本裡。
值得一提的深偽技術,是近年來頗負爭議的科技議題,被多重應用在許多法外與社會上的灰色地帶,然而在《文協人現身》系列裝置中卻透過這樣的技術結合演員配音透由當年歷史人物的口白在百年之後仍能感受到當年知識份子的真摯情懷。
最讓我感懷的便是透過網際網路的資訊整合,將這樣的文化資訊藉由線上的方式達到無遠弗屆的展演,讓遠在異地或是行動不便的人也能一同參與與欣賞這樣的文化記憶。本人近期也因意外事故無法到場,卻有幸能透過網路的資訊欣賞這次的特展,實在深感榮幸。
展場中也有許多其他設置,特色動畫敘述著文協草創之初的起源與當時先人們的努力。展場中更不乏透過AR等技術提高特展的互動性與趣味性,等待觀者收集的六封情書則散布在展場各區,作為觀展的紀念。
展場中的臺語流行唱片歌單、民間文學集與《臺灣民報》合訂本展現當年白話字運動與初期本土文藝發展的震撼力與穿越古今的力量。從文學正名、多音交響到文學跨域改編都顯示了台灣人在藝文思辨上的活躍與通達。
值得令我們慶幸的是,即便時局再怎麼樣的混亂不堪,因為政治立場與思想對峙等因素而對立的彼此如何否定對方甚至是我們身處的「鬼島」,那些正向的論戰以及惡意與仇視都將並存,作為文協精神的印證、屬於台灣人的記憶永遠都會長存於此。無論過去如何、未來如何、無論好或壞,這裡永遠會是「臺灣人的臺灣」。
「墨水沒有枯竭,啟蒙之筆,還在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