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世代的科技接受模式
Author: 施光恆, 2022年01月12日 00時29分
評論的展演: 2021年12月11日「數位肉身性」展覽之《看見你的自由步》
策展人張懿文老師非常不容易地從尼金斯基《春之祭》發想,匯集近年來表演藝術結合數位科技的議題與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於2021年12月11日起辦理「數位肉身性」開幕、表演、導覽與展覽。活動六大單元包含:(一)二十世紀的春之祭表演錄像系列展、(二)未來身體批判性、(三)身體「物質性」與他者、(四)交互被動性、(五)人工智慧大數據與身體、(六)二十一世紀的AI編舞文件展。本次活動中成功地將藝術與數位時尚做了完美的結合,特別選在舊空軍基地美援大樓(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美援大樓)旁廣場展演則別有一番跨越時空的風味。另外非常感謝策展人張懿文老師在開幕與導覽時用雙語的方式介紹了展覽的製作理念,當日的開幕式亦有不少來自全球(包含歐美以及中國大陸文化工作者)的祝褔,令人隨喜讚美「藝術可以跨越政治與疫情的障礙與藩籬」。
筆者背景對於時尚科技充滿興趣,觀察到疫世代(自疫情爆發迄今),時尚科技仍然屹立不搖的攻佔我們的生活領域,包括有形與無形-因為時尚科技無所不在,人類絞盡腦汁並排除萬難的去尋找一種時尚科技面對疫情,也因此,即便在疫世代時尚仍然可完全融入數位科技與我們的身體。回顧2021年,許多人更加願意嘗試用數位的方式取代實體,例如大學課程、健身房,有氧舞蹈、餐廳(飲)、幼兒教育、劇場、開會、外交,香港與台灣甚至用數位的方式成功了舉辦時尚高峰會。
從時尚行動商務的角度來看,當日亦提供了蘇威嘉老師《看見你的自由步》舞蹈AR展覽,蘇老師經驗豐富,先前在台中歌劇院表現亮眼,雖12月11日開幕當日因重設導致一些臨時狀況,後續業已排除。《看見你的自由步》裡面有陳武康、周書毅、張建明、李尹櫻、吳孟珂與方妤婷六位舞蹈家合作,非常不容易地建構身體運用的小篇章出發:節拍、動力、扭轉、律動、平衡、描述O與1、形狀、肉身、腳步、態度與皮膚,透過他們的完美詮釋,令人嘆為觀止,現場亦提供In-App應用程式《看見你的自由步》下載點讓現場參與者體驗。本次活動嘗試在疫世代讓藝術與科技結合,建議未來亦可驗證此科技是否符合使用者友善(USER-FRIENDLY),建議可進行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簡稱TAM)註1的調查。
本次數位肉身性在疫情中更增加其貢獻度與價值,而一方面也凸顯「綠能」與「廢能」之時尚環保議題。筆者建議後續策展也許能從舞蹈觀點結合能源,例如:用愛(舞蹈)發電-觀察舞者與看展人的動能轉化成電力的數據!吾人都知道無論手機(行動商務)再怎麼厲害,最後遇到沒有電的時候,則英雄無用武之地。太陽能與動能皆能轉化成電力,若讓運動舞蹈的同時,還能體驗電力能源的發電原理!讓體感互動設施,結合設計、藝術和科技,在舞蹈中認識能源轉型,或許更能突顯數位肉身性的獨一無二與永續DNA。
註1: 美國學者戴維斯(Fred D. Davis, 1986)所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簡稱TAM)曾指出用戶的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of-use,簡稱PEOU)越高,其使用態度傾向越積極。同時用戶的感知易用性越高,其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簡稱PU)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