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與其圖像崇拜意義_後藤映則BALLET#01
Author: 張廷溦, 2022年01月16日 00時52分
評論的展演: 數位肉身性
後藤映則在台灣當代實驗場的展覽”數位肉身性”中所展出的作品為燈光與動畫結合的裝置BALLET#01,整個展場環境為全黑,只有照映在作品上的燈為展場主要光源,作品在較為昏暗的環境中展示效果也較為顯著。BALLET#01為3D列印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新式西洋鏡,後藤映則首先收集了芭蕾舞者跳舞時的姿態,將此化為數據,形成重複的迴圈,通過3D印表機成形。作品展現的方式為光與影的動態處理,建構其跳舞的樣貌。被分解成每一幀的人形軌跡開始旋轉,每一幀在固定位置亮起燈,呈現出人在跳舞的動畫效果,跟著光線改變,動態的光影也隨之變化。後藤映則將這系列作品稱之為時間雕塑,作品充分表達出其運動之美與時間之美。
我覺得這個作品就像在看幻燈片,一幕幕的播放著動畫,純粹的光影交錯變動,表達出用不同形式表現出來的舞蹈之美,旋轉所形成的迴圈,整體都是純粹的視覺感受。從平面影像到3D呈現,不論是其他藝術家、創作者們,又或是後藤映則,追求畫面的呈現都實屬一種必然,追求新媒體動畫影像是否也是一種圖像崇拜行為?自古人類就對於偶像、圖像有信仰、膜拜等行為,從宗教意義到如今的社會心理認同,偶像崇拜與圖像崇拜經過長久以來的辯解已大略有了明顯的區別,偶像崇拜強調其神聖性與精神價值的心理認可,圖像強調其沒有那麼物性與偶像崇拜相比的危險性,對於圖像信仰已有了巨大的改變,圖像也定義為平面影像或用現代用語俗稱2D也不為過,圖像是人對視覺感知的物質再現。人類的歷史也從平面圖像發展至現今的元宇宙文化,2D的二維物質進入到3D虛擬物質投像,對於圖像信仰的定義是否也因此出現影響?當我們對於三維物質的狂熱,現今社會才能製作出的當代藝術作品,科技結合其他元素等創作作品,科技的制式化與虛幻不可控的光變成藝術創作的一部份是否也有了物性跟產生其崇拜價值?
WHYIXD何理互動設計的觀月計畫#define Moon_是由9個旋轉的kinect燈光裝置組成,用固定在定點的裝置搭配光的展現,呈現月形的不同姿態,可以透過不同角度觀看來跟作品進行互動,同樣也是運用科技跟光線變化,觀月計畫#define Moon_與BALLET#01我覺得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不同之處在於觀月計畫#define Moon_是定點發光,BALLET#01則是透過裝置旋轉來運作。兩者也帶給觀者不同的感受,觀月計畫#define Moon_是帶給人對於月亮的遐想空間,人類歷史中總有對於月亮的想像與崇拜,此作品直接放大了人對於天體的浪漫想像與其自由定義。BALLET#01的舞者舞蹈之美,則放大了人的運動與時間之美。雖然追求之物皆不相同,但同樣都是在追求人類自身的可能性,之於外太空的可能性,之於人類自己創造的美的可能性,追求慾望本身就一股最原始、最純粹的原動力,綜觀人類歷史無不脫離於此。
人類歷史的發展基本就是對於慾望的追求,對於宗教與信仰的崇拜,我覺得這之間是有著舉足輕重的關係存在,似乎如果沒有信仰、沒有慾望,人類便無法繼續前進、推動歷史,滿足對於真理的慾望驅使著人類本能的冒險之心,宗教、信仰的推崇到偶像崇拜、圖像崇拜,是與身俱來的技能,發展至現在的個人社會心理認同,我們仍在追求對於某種原始本能慾望的慾求不滿,崇拜行為帶給人精神上的滿足。所以從滿足慾望的角度來說,圖像崇拜只會一直存在,但隨著時代更迭,從神明圖像到藝術圖像再到如今藝術創作的形式越趨向多元,或許圖像的定義在未來將會變成非圖像形式或是虛擬的層面,而圖像崇拜的意義會隨著我們對於圖像認知定義的不同而有怎麼樣的影響都是未知的, 所以後藤映則的這項作品BALLET#01會是我們現代進行到未來的劃時代的符合圖像崇拜行為的展現嗎?
觀看後藤映則的BALLET#01這項作品時,運用科技來達到舞者跳舞的效果對我來說是有趣的,激發了我對於科技應用的更多想像,藝術創作從傳統藝術、舞蹈、雕塑等演變到現在的跨領域結合、VR與AR的互動,人類對於科學領域的進步,時代一直都在迅速的進步,對於崇拜行為的追求,也仍與之並行,對於科學、科技的崇拜,與藝術融合,更多的滿足人類追求美、追求真理的慾念,透過創作激發人類的可能性與反思,反思人類對於崇拜的狂熱或許終將是永無止盡,創作的意義除了追尋自身核心價值,也是在回饋於普世大眾,可帶給觀者啟示,帶來共鳴或是敲響警鐘,更是寓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