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美學報告
Author: 程彥烜, 2022年01月18日 23時05分
評論的展演: 羅智信《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
對這個展覽的第一印象是是很適合拍照的地方。以下我都用顏色來區分這些空間。一進去有三條路可以走,走進去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一個紅色空間以及藍色空間。紅色空間切了一條很奇怪用木頭搭的空間,進去可以看到一排音響,放著很重低音的節奏,地上擺滿一堆包包或雜物。藍色空間裡面則是有兩個很像架子的鐵製品,上面插著很多不同類別的卡,身分證、會員卡、信用卡……等等。還有一面牆,上面有一個塑膠桶上面裝著蝸牛殼,另一面是一個口球(BDSM道具)。再走進去會看到用透明(透氣)的紗布建起來的空間,裡面放著一種有味道的煙霧,一個很奇怪的味道。色調是灰色的,灰色空間也有一個很小聲的音樂。再往裡面走會進到一個黃色的空間,裡面有好幾個洗手台裡面放著切好的水果(檸檬、葡萄柚,水龍頭的水也不會停。上面的鏡子貼著類似對話,或一些廣告的貼紙。下面散著一些菸蒂。
當時我沒有把他們拿起來看。繼續走還有一個黑色空間,經過的路上會看到2張大概100號的畫布,上面是在畫蝸牛。進去黑色空間之後上面的氣窗似乎應該是要是可以動的,但我們參觀時作品剛好故障,沒有看到完整呈現。在走進去是一個深灰色空間,裡面擺著各種型態類似於浴缸造型的椅子,每個椅子上都有做一個可以放肥皂的框框(自認為)每一個椅子上面吊著一根燈管。
如上所述,雖然是一個展,但空間被切割為太多塊了,展場散落太多的小物品,我認為這是一個好也是壞的地方,。第二個問題是,把「夜店」這兩個字放進作品名稱裡,這個做法觀眾對這個作品的理解會不會因為這兩個字被絆住了,讓整體的意涵被模糊淺薄化了?
第一個問題我覺得是好也是壞的地方是,作為一個觀眾,自然而然想跟著藝術家的視角看作品,可能是從以前到現在被美術館訓練的直覺,又或是我們自己的奴性。當我們到這種可以自己選擇路線以及一些小線索需要自己主動地去碰作品,才能發現一些藝術家的小巧思的時候,身為觀眾我們是很容易錯過藝術家給的提示。有很多提示是我在網路上蒐資料的時候才發現的,像是地上的菸蒂裡面有字,地上擺的沙包上也有拼字,有點可惜。但是不得不說,這對於觀眾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訊息,而是主動的跟作品有互動,進一步完整這個作品。第二個空間的問題,有需要切割這麼多塊空間嗎?每一塊空間有每一個新的理解,但我不知道剛進去紅色的空間為甚麼需要再切一塊,只是為了讓觀眾有選擇的感覺嗎?
Chris Burden porsche with metrorite 2018(圖源:https://wsimag.com/art/46946-chris-burden?fbclid=IwAR1xoJEDlA5jEraNYytHvh4rCaN1MG2VnI5ZOSrR91669QftwtG0HX1RFXw)
此作品與羅智信的這個作品都打破了空間,羅智信將北美館的空間打掉重來並搭配一些獨特的配件,創造體驗,創造不一樣的體驗,在美術館空間創造不一樣的體驗,在美術館空間創造不尋常、有點違和、危險又令人著迷的體驗。
白盒子空間:適合專注凝視的空間
在白盒子空間的事物:雕塑化、作品化、去功能化,成為一個被凝視、被思索、被認真體驗的東西。有效利用(白盒子空間打造的)展場機制,有效利用藝術世界的邏輯,創造可以被專注對待「作品」。不再是挑戰系統,而是創造系統。
其實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展覽的,很大一部分是很少看到利用夜店這個為主軸作創作,強調了空間以及空間與人的互動,還包含了音樂元素。我自己也非常喜歡在創作的時候藏一 些小心機,希望觀者發現他,還蠻開心作者有運用到讓觀眾主動的探索作品的某部分,對現在觀眾觀賞作品時的固定思維打破一下。我也很喜歡這個展覽的音樂,在不同空間的時候還能聽到從其他空間傳來的音樂,也會因為遠近造成不同效果的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