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北師美術館
Author: 戴冠儀, 2022年01月19日 18時08分
評論的展演: 評論的展演: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曙光,引領著人們從黑暗中前進。
在那個民族自覺思潮啟蒙的時代,台灣青年們透過各種方式訴求自由民權,而這個展覽當中我們可以看見歷史脈絡下,台灣知識分子們是如何成為那道光引領著時代前進。
《甘露水》為黃土水於1921年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作品,亦是本次展覽的明星展物。以大理石雕塑而成,赤裸的少女從蚌殼中誕生,令人不禁聯想到山德羅•波提且利的《維娜斯的誕生》,然而這座《甘露水》卻帶著濃厚的東方色彩,少女的身形體態與一般亞洲女性相似,少女輕輕闔著雙眼,神態自若、雙腿交合,自然仰著頭展現出祥和自信之姿態;而作品名《甘露水》同時也象徵著東方宗教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一手握住楊柳枝,一手輕撫著淨水瓶,用楊柳枝沾取瓶中水灑落在眾生,洗淨一切孽障,是為甘露水。
這座作品作為本次展覽的明星展物再適合不過。藝術家黃土水赴日求學,從原先的木雕創作到大理石雕,運用他所接觸到的西方文化融合東方元素,儼然展現出文化交織的創新性,在西方技術中注入東方意象,且「甘露水」富有的含義加上雕塑意象,恰恰與台灣文化意識抬頭遙相呼應。本次展覽以「光」為名,這座,《甘露水》由台灣藝術家創作,被日本官方認可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成為了台灣的一道曙光,後續相繼有許多的台灣學子亦踏上這條赴日求學之路,為台灣藝術文化開啟新時代浪潮。《甘露水》當初隨著一批藝術品被送至台中火車站,卻意外的被滯留於該地,擺放在車站有一陣子,也由於當時時代背景,人們思想觀念保守,對於這一裸體女性雕像有所牴觸而遭人潑墨。其後,車站旁的張鴻標醫師將其帶回收藏,而這件作品也在這般因緣際會之下塵封於歷史當中,直到北師美術館團隊在策劃此展時,費盡苦心東尋西覓才使得《甘露水》經修復後再次展現於世人眼前。經過修復後的《甘露水》,我們仍然能隱約看出當時遭到潑墨的些許痕跡與一些輕微的破損,那無法完全磨去的部分正如同台灣的歷史一般,那些發生過的事縱使淡化卻不會消失。
展出空間共有三層樓,《甘露水》置於二樓,也是整個展覽的中心處,二樓是主展覽的參觀啟始點,以同心圓式空間規劃劃分為五層,距離《甘露水》最近一層是五名台灣藝術家的自畫像,分別為:劉錦堂、李梅樹、廖繼春、洪瑞麟、陳澄波,展覽安排上將這五名畫家自畫像朝著《甘露水》作為一種致意象徵,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先鋒,燃起後繼台灣藝術家跟進別具意義。我們能夠在二樓的展區看見那個時期台灣藝術家的各類作品,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抽象派、他鄉風情的描繪,又或者是對一個時代的詮釋。李石樵的《市場口》亦在本次展覽中展出,畫中旗袍女子帶著墨鏡,在一群穿著樸素的民眾當中尤為突出,展現出風格上的衝突感。這幅畫描繪菜市場凡繁忙的畫面,暖黃的色調,運用明暗對比畫中央身穿旗袍的女子,與背景中其他人物截然不同。旗袍元素與左側少女牽著腳踏車呼應著李石樵所主張的「從現實中探索美的題材與富有美感價值的藝術」,畫中女子作為新時代潮流的象徵正如同台灣當時注入一股新時代的觀念。同時也展出「自由戀愛」、「女性意識抬頭」的相關展件,仔細描繪當時各面向的發展。三樓以文獻記載和歷史時間軸為主,較特別的是有一互動裝置設立於邊角區塊,名為「荊棘之道--暗房與詩歌」,利用投影設備做為三樓和地下一樓的連通,三樓的互動裝置透過對著麥克風唸出詩歌畫面則會開始播放台語語音的詩歌;地下一樓則是透過手部動作感應模擬沖洗底片的步驟,與地下一樓整個展區的影像主題扣合。
台灣文化意識的抬頭崛起到現今我們所存在的時代,無數人們相連而起,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年輕學子求學的突破,成為光榮的象徵、成為那黯淡時代的光,歷史循著光的路徑,那些紀錄與故事就像丁達爾效應一般讓光有了形狀、讓文化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