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數位肉身性
分享 | 瀏覽數: 158

數位肉身性

Author: author name, 2022年01月19日 19時32分

評論的展演: 數位肉身性

 

 

策展人以尼金斯基的《春之祭》作為主軸貫串所有展件,並討論在數位時代下肉身的意義為何。探討的內容分為四大面向:一、未來身體批判性 二、身體「物質性」與他者;三、交互被動性 Interpassivity);四、人工智慧、大數據與身體 ,最後以「二十一世紀的AI編舞文件展」系列,從未來AI演算法編舞的作品作結。《吹之祭》於年代的問世,代表著對當代社會的反動,利用俄國傳統神話級勞動者的身體,探討人與自然間的神秘關係。展覽透過多樣的當代舞蹈作品,去爬梳過去到現在的身體建構」,跨媒體的藝術形式日新月異,從中我們探究著軀體及機器間的差異為何,也內省科技與人類間的問題,思考當代肉身的意義為何。

 

第一展間放映著各個版本的春之祭,成為整個展覽的楔子,在走廊上便可以聽到令人惴惴不安的標誌性旋律。在同一個空間中看見不同時代背景下對於春之祭的再製,尼古拉斯克洛茨  X  羅歐卡士鐵路奇所製作的無人版春之祭,以當代的無人工廠作為隱喻,天花板掉落的沙塵、運輸帶上的貨品、自動化的機械裝置搭配上音樂節奏,彷彿揭示著未來舞蹈作品中肉身性的更多可能。無人版春之祭的音樂無需使用耳機聆聽,而是將音樂播放出來,相較於空間裡的其他展件,他的音樂彷彿掌控了這個空間以及其他作品,不同的畫面似乎都巧妙地搭上了播放出來的音樂。

 

 

 

 

 

 

 

 

 

接下來的作品探討關於未來身體的批判性。「編舞」的概念透過不同的種族、性別反映出不同的身體政治。史泰拉克《再連線/再混合:肢解身體》,棒狀機器人透過氣動橡膠肌肉驅動,透過彎折手臂、雙腳,及旋轉底座來編舞。

 
 

 

後藤映則的《BALLET #01 (2016)》利用光投射到網狀雕塑,雕塑是由藝術家透過考察舞者跳芭蕾時的身體運作過程而製造出來,作品主要探討光打在物體上時,物體是如何被肉眼察覺。展間只有一件作品,空間除了投射至作品上的光源,便無其他照明設備,過程中只會聽見應該是雕塑高速旋轉時發出的機械聲音。雕塑的旋轉輔以光的照明,彷若真的舞者在面前翩然起舞,由於整個展間的遮光性佳,整體作品看起來更神奇且迷幻。

 

安娜琪舞蹈劇場《SBx_2045- Second Body的日常》探討著賽博格的到來,身體與意識的關係所遭受的衝擊,當數位化的變革蔓延至軀體,所謂的硬體及軟體間的界線變得模糊,日漸趨向機械的肉體與日漸趨向肉體的機械在外來成為一種長的可能,此作品正是在探討在這種虛實交錯的幻境中,我們該如何重新看待著個賽博格的身體,並與之共存。

 

雖然沒有看到現場演出,但從中間的佈置就能感受出軀體被機械式的至造過成,模擬舞者的模型被一見見的放至在展是和中,就像機械零件被展示一般,而走進展間所望相的鏡子也被數位化的幾何線條呈現,彷彿自己以另外一種型態置身其中,自己似乎也是來自2045年的新人類。

肉身性的定義在數位及科技的蓬勃發展下開始有不同的界定,如同賽博格之於人類的存在也正在被重新定義。  「人類雖突破了自然身體的邊界,卻也必須反思身體是否亦成為了科技爭奪的戰場。」我認為精神意識也會是未來科技拿來開刀的對象,脫離身體軀殼,靈魂或者是意識的延續是否就如同電影中被製造出的機器人,所有的思想如同程式編碼,只要將過去的記憶編碼進機械中樞,肉體形成的有限生命便不存在,而永生將成為一種人類文明演進的可能。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