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在瘟疫下的天空-病毒的隱喻及其他】 線上展覽
分享 | 瀏覽數: 222

【在瘟疫下的天空-病毒的隱喻及其他】 線上展覽

Author: 國北教 吳宜潔, 2022年01月19日 19時58分

Covid-19 至今也流行兩年了,隨著死亡人數及確診人數的飆升,使大眾為此而感到恐慌,疫情影響了人類的經濟、社會、政治及文化,可見瘟疫可對人類社會帶來重大的威脅。本次展覽歸納出五個主軸,「全球化」、「移動性/傳染」、「人的偏見/他者的孤獨」、「監視/隔離」及「共生」,藉由藝術探討人類面臨瘟疫所帶來對於死亡的恐懼,探討人、人文、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

 

【全球化】

「如果給你選你會想當哪個國家的人?」這個問題關係到個人對於國家的身分認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們很有可能會被別的國家的文化所吸引,甚至著迷其中。隨著西方文化快速串流到世界各地,我們自有的文化也會受到衝擊,在這個全球化的世代,人們怎麼看自己、怎麼定位自己的身分?又或者想去追求怎麼樣的潮流、怎麼樣的文化?

全球化讓世界各地不在是獨立的個體,不管是經濟、政治、文化等任何事物都環環相扣著,隨著疫情的發生帶給各地的影響,其實也連動影響著整個世界。因此在疫情之下,人們更要反思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並思考自身的身分定位。

【移動性/傳染】

在疫情之前,我們可以搭乘各種大眾運輸工具,到世界各地去旅遊;但在疫情之後,人們的行動自由受到限制,因為在移動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接觸到人群、病毒,因此人們的移動也大幅減少。此作品是陳崑鋒越界II Crossing Boundary II,此作品表現出藝術家對於飛行體的迷戀。作品整體呈現出對於開啟旅程的未知、又或者是一段旅程的結束,表達出人們對於移動性的嚮往。

【人的偏見/他者的孤獨】

 

 

前陣子台灣受到疫情的影響,全台灣陷入一陣恐慌及不安中,確診數從零到破百,死亡人數也不斷飆升,醫療量能岌岌可危。而我剛好在北部讀書、家鄉在中部,因此那時候很印象深刻。社群媒體上的朋友發了幾篇文,內容是在說關於到外地讀書的人要將病毒帶回家,而且那些字眼其實蠻極端的,類似「北部讀書的人要逃回來了 快逃」等等......

無論是台灣內部的人與人、城市及城市間的排斥,又或是在疫情全球爆發初期亞裔遭到歧視等這些情形......。我能理解大眾對於疫情感到的害怕及不安,擔心疫情會再擴散,但這樣的行為我個人覺得有點像是在刻意排斥「某一群人」或是製造一些「恐慌感」。回想那段時間的台灣,和在這次展覽中「人的偏見/他者的孤獨」很有共鳴,疫情之下讓人更需反思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面對疫情我們可以謹慎,但不需恐慌。」

這件作品是杜建旻的真空系列 Vacuum Series,內容是一個人自由自在地陶醉在空間裡,展現出脫離世俗喧鬧般,自在悠閒地漂浮在這片寧靜世界,隱喻其企圖遠離外在紛擾,返回純淨內心的想望,也是在反映疫情之下,被感染者受到未感染者的排擠、孤立,而產生的孤獨感。

 

 

【監視/隔離】

「在這個處處都是監視器的時代中,沒有人能自外於受監控的體制。」

「隔離」,這一詞在近兩年是熟悉不過的了。防止疫情的擴散及蔓延,勢必需要採行隔離的策略,而隔離策略加強了對於個人自主性甚至隱私的管控。

作者透過隔離反思生活周遭的監視,作者將一些監視器所拍攝出的影像輸出成一張張的相片,並將其撒落在展間的四周,反映現代絕大多數的人事物,都時時被監控的現狀。在幽默的作品形式之中,探討著體制與個人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複雜關係的嚴肅課題。

 

前陣子台灣疫情較嚴重的時候,原本熱鬧的地區都因為疫情減少了很多人流。

這件作品是袁廣鳴的城市失格,透過影像剪接、複製貼上的方式,呈現出空無一人的西門町,反映了疫情下人們因隔離所形成的空城景象,也讓人有種末日來臨毫無生氣的感覺。

 

【共生】

最讓我印象深刻是劉家瑋的下一站 Next Stop,地點在我們所熟悉的捷運背景,但原該是人擠人的車廂卻空無一人,反而是車廂的地板上長滿了植物,形成鮮明的對比。彷彿是末日後大自然反撲人類世界的景象。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