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百年孤寂》評論分析
分享 | 瀏覽數: 305

《百年孤寂》評論分析

Author: 楊馥嘉, 2022年01月20日 00時20分

評論的展演: 《百年孤寂》

 

《百年孤寂》為馬奎斯發表於1967年,小說以虛構市鎮馬康多的榮衰作為拉丁美洲百年滄桑的縮影。反映了殖民、獨裁、鬥爭和流血的歷史,邦家家族成員的離世澤代表遺忘和孤獨的。

我認為在閱讀《百年孤寂》這部作品時從大方向:一個家族的興衰、社會的變動、時代的變遷,到個體:角色的變化、家族成員中的關係變動都是很有趣的題材。從一開始老邦迪亞和易家蘭搬遷到馬康多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園”,那時的振奮人心到後來每個邦家成員都以不同的孤老方式離開人世,不免讓人覺得惋惜。其中,在香蕉園工人罷工到3000人被射殺死亡,而生活在當中的百姓卻一無所知,認為教科書上都是對的、沒有人被殺這段讓我想起老師在上課時播放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我認為那部電影影響我蠻深的,讓我了解到許多我從未關注到、或是從未去思考過的事。

小說中蘊含歷史、社會、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愛情、生死、家族興衰等主題。在政治上,內戰中,邦迪亞上校是勇者的象徵,發動32場革命戰爭皆以失敗收場,卻仍然有著氣勢,到了90多歲時因為看不慣共和政府還想招集以往的同志起來革命。邦迪亞上校是這個家族的光輝,他痛恨軍方,對抗他們,到頭來卻和他們一樣,變成了有史以來最專恆殘暴的獨裁者。在上會、經濟上,與美國聯合水果公司的欺壓、香蕉工廠工人罷工造成的血腥鎮壓的大屠殺,死亡三千餘人,席根鐸是這場悲劇唯一的倖存者,當他告訴別人他經歷的事、告訴別人所謂的“事實”時,卻沒有一個人相信。他不斷提出控訴,為暴政做見證,政府、軍方毀滅痕跡卻做得很快,隔天,又是平凡的一天。

在書中曾經提及軍方在白日會和小孩玩耍,入夜時卻會到家中將人抓走,再也回不來。我思考的是,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不過從小耳聞的228事件或白色恐怖是不是也像這個樣子?閱讀這些歷史時才會知道我們現在所生處的環境、擁有的「自由」(相較之下)是很得來不易的,但在這之中,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有自己需要面對的課題。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中以外國記者彼得探入光州為故事出發點,可以說他讓大眾(螢幕前的我們或是生活在當時的人們看見了被政府隱藏起來、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或是報導,也透過這部電影,讓我理解到原來我們所接觸到、所以為是「正確」來源的報導、新聞也不一定是「真實」,那「真實」又是什麼?又能不能被證明或是討論呢?在喬治歐威爾的《1984》中曾提到「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這也是我很認同的一句話,我們所閱讀的書籍、能接觸到的文本、知識很多都是由當權者能「選擇」讓我們看、讓我們知道或更支持他們的,那我們該相信哪些、接收哪些資訊是我認為當代(或是從古至今的人們)必須都要面對的課題(只是當代資訊又更為氾濫,網路上有許多目位經過的證實的文章或影片,所以我們更要具備基本的知識)。

:「不論到什麼時候,都要記住往事是謊言,回憶中的事情永遠不復返,每個逝去的春天都不可能再來,在狂熱堅貞的愛情,終究是短暫的。」邦迪亞家族的每一位成員(從老邦迪亞到最後一代的偉良諾的離世都讓人感到真真實實的孤獨感,即使在這之中方式可能些許感到荒謬。在最後結尾時,讓我想起戲劇劇本《理查三世》中的「所有的歷史都是在講今天,雖然這個理查死了,但還是會有很多個理查出現,會一直上演理查三世。」彷彿,我們的命運就如同邦迪亞家族一樣,這一切會不斷地輪迴,我們所有人都在這百年孤寂之中。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