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展覽《過站不停》觀後感
分享 | 瀏覽數: 274

展覽《過站不停》觀後感

Author: 洪嘉彣, 2022年01月20日 00時48分

評論的展演: 《過站不停》

名為「藝術」的列車不斷前進,你在車廂內,還是月台上。

藝術是動態的,是活生生且永不停止的,隨著時間他一直在往前進,文化、政治、歷史和商業的因素影響著他,媒材工具的發明和創新,也為他鋪了一條康莊大道,從而演變發展出不同面貌。但在列車不斷地行駛當中,是否遺落了一些碎片,是否遺失了那些無語的事件,是否遺忘了暗處那些還在跳動的生命?為此,策展人陳湘汶帶領藝術家們,回過頭來拾起這些碎片、事件和生命,重新檢視這些傷疤的過程中,也像在跟自己和好,或用另類的方式去詮釋,以期待那太早發生的當代,能夠得到安放。

王挺宇的《穗影之城》有兩處的「磨平」,第一是關於繪畫的平面性,第二是將圖片疊加後的平等性,他利用以圖搜圖的方式,來讓網路上那些無論解析度高低,也不管原先材質好壞的作品,都能夠得到平等的對待。

許淑真的《有時差的貓頭鷹》,貓頭鷹代表夜裡的守護者,也象徵著智慧,有時就像人類一樣,所以當我們人類在觀看貓頭鷹的時候,有時會看到自身的存在。這部影片利用貓頭鷹與藝術家一連串的辯論,看似是貓頭鷹在跟我們對話,但其實是藝術家在用他的角度,猜想貓頭鷹那雙靈動的眼睛之下究竟想說些什麼,說到底也只是人類的想像罷了。

陳哲偉的《矛》,在走進影片播放的展間之前,有三道門就在長廊的一側,燈光照著,沿著路線的方向打開第一道門,門好像被鏈子卡住,只能夠透露出一條縫隙,光照射進去看見的是藝術家的大頭照,有被施暴的痕跡,這樣的畫面就在那一瞬間烙印在我的腦海裡。經歷年少時期的創傷,該要如何去拼湊被撕碎的身體和心,再將它們呈現給大眾觀賞,真的是非常敬佩。接下來的第二道門不能打開,第三道門就是《矛》主要的展間,影片的內容為解離症患者在進行一場催眠,演員的演出,以及催眠本身的特性,都暗示著整體是虛實交錯的。在觀賞的過程中,其實我是感到不舒服加上困惑的,我在裡面看了至少三次,無法說出確切的次數只因為我看不出哪裡是開頭,而且演員大部分時間都呈現出痛苦的表情,讓我也被感染到那個令人窒息的氛圍。

陳擎耀的《AK47少女愛的迫降》系列作品、《AK47少女之拂曉出擊》,藝術家擅長用浮誇諷刺的方式來詮釋,帶有一些衝突的美感,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到身穿制服的美少女,拿著冷冰冰的武器,圖畫中還有很多小細節,藉此來探討、影射當代政治與文化。在《AK47少女愛的迫降》系列作品裡,藝術家也刻意讓少女的底褲外露,顯現出以男性來描繪的視角。

李亦凡的《灰色是最無聊的顏色》,這是我最震撼的一部作品,尤其是聲光效果,還記得光是投影機就大概有六個,還有聲音的處理也非常特別。那內容仔細去看的話是難以理解的,藝術家從網路搜集了很多破碎的句子、畫面、圖庫或是音效,將各種素材串聯在一起,變成巨大的屍體,說出非常沒有邏輯性的言語,但卻隱約可以知道藝術家想表達的,其實是有關於觀看的詛咒,類似像「不能看梅杜莎的眼睛」,因為觀看本身就帶有誘惑和詛咒的雙重面向,而他要探討的就是電腦圖學,在帶來豐富影像的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詛咒。

上述的幾件是我比較有感觸的作品,可以發現他們有些將搜集到的素材再編制,而變成另一件作品,也有部分藝術家檢視了身上的傷後,縫縫補補成全新的自己,或是對於某些已經發生的議題再提出質問,也就是這次的展覽想表達的,「當藝術家重新詮釋或挖掘之後,讓我們重新去找尋框架下不被聽見的異質聲響,一種看似外溢的時代精神與太早發生的當代。」展覽介紹最後是這麼說的。

這次的展覽大量運用「圖像學」作為創作方式,對我來說在理解上是比較有困難的,藝術在少了文字之後,觀看者更需要去對於整個藝術做全盤的了解,可能包括藝術家的生平經驗、那個年代大家的集體記憶,以及主流的藝術形式,可能還需要反覆推敲,才能夠明白創作理念,所以說是不管是對於創作者還是觀看著,都非常具有挑戰性。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