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波希米亞人》
Author: 吳紫玄, 2022年03月12日 23時26分
評論的展演:普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
演出單位:國家交響樂團(NSO)、NTT歌劇合唱團
時間:2020/12/26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作者:吳紫玄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
《波希米亞人》為義大利歌劇作家賈科莫.普契尼之歌劇作品,此歌劇總共分為四幕,改編自亨利・穆傑(Henri Murger)於西元一八四七年至一八四九年間出版的系列短篇小說《波希米亞人的生活場景》(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講述著一群年輕人不願如同自身父母輩那般過著中產階級生活,因此他們離開封閉落後的小鎮去到首都巴黎,帶著滿腔熱忱一心想靠自己打拼成為著名藝術家,並且希望同時也能夠因此變得富有。此劇描述著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但實質內容卻與當代共通,這類的故事非常可能發生在任何的時間、任何的地點,乃至當今的社會之中。
劇中之主要角色分別為:詩人魯道夫(男高音)、畫家馬爾切洛(男中音)、音樂家舒奧納(男中音)、哲學家柯林(男低音)、繡花女(女裁縫師)咪咪(女高音)、歌唱家穆賽塔(女高音)。
此劇所要理解的切入主軸必須著重於四位藝術家(魯道夫、馬爾切洛、舒奧納、柯林)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上的嚮往之處,他們都是自願選擇極簡的生活方式。他們不願因為自己同樣受過良好的教育,而與其他的資產階級者過著一樣的生活,選擇一份熱門的工作,並且隨波逐流。他們沒有跟隨著時下的主流,在知情並且帶有自覺的情況之下從事了高風險且短期報酬率極低的藝術事業;在物質上得不到實質的滿足,但卻在精神世界的富足之上甘願為之。作為藝術家的他們比一般人生活得更加用力,活在當下。在前兩幕之中,四位藝術家每每賺到一筆錢,往往會在一夕間揮霍殆盡,猶如當今現下的「月光族」,金錢絕對不會存起來。四位年輕的男性藝術家順從著內心自身的想法,過著波希米亞人的生活,對未來滿懷憧憬。
劇中的兩位女性「咪咪」和「穆賽塔」家世背景截然不同,但不論其家世背景,可以看出當時時下的一些傳統舊思維所形成一些固有的觀念,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平均標準不高;由於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咪咪以及穆賽塔只能做收入微薄的工作,甚至選擇與上了年紀的富人交往,以確保自身物質生活上的富足。倘若我們以社會學的角度加以分析,四位男性藝術家與兩位女性角色身處於截然不同的社會階層之中,四位男性確實擁有著成為藝術家的潛力,相較之下⋯⋯兩位女性則看不見未來;因此殘酷而現實之下的劃分,讓他們彼此間的交集是短暫的,並且無法永久的持續下去。
雖然《波希米亞人》整體敘述著與當今社會年輕人滿懷熱情出外打拼之情節如出一轍,但真正的劇情張力卻是看似平凡中的不平凡;然而,就是人物的個人特性、個人處境、自我的人格特質所造就了那樣的不平凡。這樣的不平凡碰上了時下社會所賦予現實層面的社會包袱,因此孕育出了平凡中的淒美與無奈。
貧困潦倒的詩人魯道夫以及病入膏肓的繡花女咪咪,兩人的愛情述盡了精神世界中平凡溫暖而難能可貴的那份愛,以及物質生活上、身理疾病之上的無可奈何,體現了那份命運多舛的無奈。
故事開始於一八三〇年,巴黎拉丁區一間破舊的閣樓上;第一幕有著貫穿全劇的動機,以及最知名的詠嘆調:〈你那冰冷的小手〉(Che gelida manina)與〈大家都叫我咪咪〉(Sì. Mi chiamano Mimi)。
〈你那冰冷的小手〉是魯道夫與咪咪,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找尋著一把鑰匙,藉著兩人的雙手輕輕碰觸後魯道夫開始唱頌的一首情歌;全曲區分為 A B C 三個部份。首先 A 段落以三段式 A B A’寫成,在 A 段之後是一段如同宣敘調的過門,緊接著進入旋律明朗的 B 段;最終再進入這首詠嘆調中最令人盪氣迴腸的 C 段。
由男高音歌唱家所演示的魯道夫在 C 段中將出現如同深情吶喊般的高音「high C」,進入全曲的張力最高潮之處。
普契尼以特定的主題與動機勾勒出整部歌劇的藍圖,使其展現一致的音樂架構;同時,普契尼也適時於各幕寫下出色的詠嘆調。在此,處處充滿巧思的細節,既有著貫穿全劇的動機樂句,又具備豐富多變的音樂內容,這都是讓《波希米亞人》百年傳唱不朽的原因。
此場次的演出使用了一棵聖誕樹貫穿了整個劇情,肢體動作上的詮釋出現了「時間流的慢動作與定格」,讓整體的視覺效果和以往劇目的演出顯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