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桃園公民會館「你走這條」
分享 | 瀏覽數: 848

桃園公民會館「你走這條」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2年04月30日 04時14分

評論的展演: 《你走這條》藝術展|桃園公民會館

  猜想可能很多人都有被問路的經驗,當你手指一比,對著這個城市的迷路者說出「你走這條」的時候,其實有可能你自己根本也不是在地人,這當然不代表你就一定是說錯了方向,當我們說出「你走這條」的時候,其實可能只是熱心,也可能是我們對這個都市的理解與認同,而或者藝術家們在這裡表現的正是某種指路人,在時間與空間中以自身為座標,說出對「這個」、甚或不只是「這個」都市的理解,而觀眾們或許也可以自身為座標,與藝術家相互參照。

  323日至612,桃園公民會館舉辦「你走這條」,由賴佩君擔任策展人,邀請陳飛豪、莫珊嵐、洪譽豪與林玉婷共四位藝術家展出,作品形式包括繪畫、錄像與空間裝置等, 相對於「很久很久以前,在桃園」,策展人賴佩君在這次的展覽中,更進一步的捨去了文獻、地緣關係等,甚至是更抽象的討論「都市-桃園」的概念。

  從入口的Margot Guillemot(莫珊嵐)的作品《途境》來看,第一眼的印象是桃園道路的速寫,與市面常見的插畫類似,但是有趣的是這是個在千里之外透過Google Map再現街景的作品,相對於旁邊播放的桃園街景,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藝術家要將這些作品分別裱框後平置,而非掛在牆上,這些作品其實不管怎麼排列都是成立的,畢竟我們也從來不是靠地圖來認識一個都市,我們都是有著自己的空間連結經驗,而策展人在入口安排這件作品,也開門見山的提點了,藝術家對都市的理解並非文獻的插圖,而是透過作品從新給出一個認知的經驗與可能。

  而緊接著我們看到陳飛豪透過靜止的圖像壓縮排列出速度感,將台北、桃園到台中的高鐵旅程重新排列,距離時間縮短帶來人們對都市認同的改變,故土不再難離,甚至有可能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故土越趨一致,畢竟我們也無法分辨洪譽豪的作品《流動的街區》所拍攝的到底是桃園夜市還是萬華老街區,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投入在台灣有過的各種夜市經驗,而這樣的經驗可能剛好對比於過去人們對美好都市的想像,如林玉婷的作品《理想房屋3:忽逢桃花源》,透過對過去房地產廣告的再現寫生,同時呼應人們對現代都市的想像,也呼應對過去對藝術的寫生想像,並且又與Margot Guillemot(莫珊嵐)的作品《途境》辯證的回應了當代藝術對「再現」的挑戰。

  或許這是主辦單位桃園公民會館與策展人賴佩君的策略,畢竟該空間從國民黨黨產歸還給市民後,規劃為市民藝術空間,過去許多公部門對這種空間的想像,大概只停留在類似各地文化中心,將檔期留給地方藝術團體申請,而缺乏主體意識,但是在策展概念引進後,連續兩檔展覽觀察下來,我們可以發現主事者的推進,從「很久很久以前,在桃園」與文史工作者的合作,以桃園舊城區為主要討論文本,在這次的展覽中,更加抽象化的討論桃園都市的概念,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可以看到對觀眾的引導,看重的是對市民意識的教育與累積,不再被公部門過度強調的觀眾數字等綁架,更不至於消費藝術,我們也期待這樣的「慢」與「累積」可以逐漸回饋影響公部門。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