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向死,所以存在 ?-- 莊國鑫《Sakero》中的沉思與探索
Author: Kuo Shin Chuang, 2022年05月03日 14時41分
評論的展演: 舞蹈
投稿人:石忠山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太巴塱阿美族
演出日期:2021年10月22日
演出地點:臺北水源劇場
演出者: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
生與死,看似永難解消的二元對立,人們總因無法看破,屢屢陷入無盡的掙扎和苦尋超脫。因為涉及在生命中檢視自身、回應有關意義和價值的問題,「生死」始終是文藝創作的不朽題材,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的最新力作《Sakero》亦不例外,只不過前者所關注的,並非個體生命的存在與終結,而是社群傳統文化的存續或死亡課題。莊國鑫為甚麼關注這個話題?《Sakero》的思路又是什麼?
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生與死,特別是祭儀文化的承續與凋零,始終是莊國鑫舞蹈創作的核心關懷。這種對前者的特別眷注,我們可在《瘋年祭》、《黃昏的祭司》以及《038》等作品中找到熟悉的印跡,一路來到《Sakero》未曾間斷。何以莊國鑫關切這個話題,一個重要的原因或許就在於,他清楚看見了社會變遷所伴隨的現實斷裂,特別是西方宗教對於傳統原住民族祭儀文化所造成的強烈衝擊,及其所衍生的各種焦慮與失落後,嘗試以解剖文化生命的方式,來陳述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精神狀態。
在這齣作品裡,我們看到光線折射出黑白分明的舞台上,靜置著一根神秘的竿子,幾位舞者先後自後台昏暗處走向明亮的前台來,並且用正統的秀姑巒阿美腔,重複朗誦著阿美語版的《聖母經》。他們的語調柔和平靜,絲毫未有思緒糾結所夾雜的不安與焦慮。但是,我們又應如何理解,創作者想要藉此表達的意念究竟是什麼?這正是《Sakero》試圖導引我們去思考、去摸索的問題所在!它試圖在我們一片空白的思維想像中留下些許蛛絲馬跡,好讓我們在意識的混沌中,看清各種隱晦背後所藏蘊的智慧之光。
舞台上,舞者不斷穿梭於黑白交織的意象空間,偶爾流洩的灰,則為舞作夾藏的價值衝突鋪陳了曖昧的緩衝地帶。舞者們強而有力的緊握手上的竿子,猶如把持懸命ㄧ生的信念,堅毅而執著。他們快速變換定位,竿子也一再被高舉和放下,但舞者們的步伐整齊依舊,有如傳承了世代不變的生命舞步。在我看來,舞者們手上所握住的,並非單純、意義闕如的展演道具,而是在某種意義上,值得我們以生命來把持的精神性、終極性價值。那是一股神祕力量,一股導引歷代族人通往自我認同的神性之力。
如果說,《聖母經》是基督宗教為讚頌上帝之母所寫下的祈禱文,那麼,《Sakero》便是莊國鑫對此頌歌的反諷;他抨擊西方宗教對傳統原住民族祭儀文化的無情輾壓,也為是以錯亂的社群倫理做成了最深沉的道德控訴與自省。
稍具阿美族傳統祭儀文化知識的人皆知,Sakero是族人於傳統祭儀進行時用以敬神所唱跳的歌舞,它因具備特定的倫理意涵,因此也是族人藉以團結彼此、維繫部落生命於不墜的共享文化,其特殊地位猶如舞作中舞者們緊握的那根竿子一樣,是族人形塑身分認同、檢視自我生命意義的價值源頭。無奈,在不可轉逆的社會變遷進程中,許多珍貴的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正遭受來自外部各種因素無情的衝擊,我們也因此被迫正視文化生死的當下課題。
《Sakero》引領我們思考有關文化死亡的問題,要求我們在檢視自身文化生命的同時,反省我們對前者的堅持所為何來,和領悟放下的生命智慧。或許黑與白、死與生,是兩不相容的二元世界,硬要試圖以意志介入、打破兩者間的既定格局,最終也可能落得徒勞無功,但是我們能否想像一種可能,亦即在文化的生死之間,看見某種超越的可能,一如存在哲學向我們傳遞的訊息那樣,唯有誠心面對死亡、認識死亡,了然前者並非生命的終點,而是賦予生命意義的明燈時,我們才能真正領略存在的真實意義與價值,才會更懂得如何在生死的夾縫中尋求超越。
《Sakero》是一齣引領我們認識文化生死的傑出舞作,即便它充斥著焦慮與不安、沮喪與矛盾,但它同時也提醒著我們,莫忘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在茫然中找回文化重生的偉大力量,才能在現世的此岸,而非來生的彼岸,看見文化的生命力所照澈的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