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認知與技術的衝突《扒底》
Author: author name, 2022年05月18日 22時12分
評論的展演: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院部個展《扒底》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 表演藝術在職碩士班 張迪凱
演出地點: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演出時間:4/16 19:30-21:00
演出團體: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院部
這一次由於受到以前學生的邀約,遂跑到戲曲學院觀看這一次《扒底》的演出。到了靜謐的木柵,看著年輕學子在前台跑來跑去的忙碌,真讓筆者想起過往的劇場生活,那般喧囂。
入場後,看著節目單的介紹:『嘗試,扒開深處的自己,別侷限你我他定義的你,重新探索、認知自我,會發現底下有無限等著你。而每個「扒底」都屬於你自己。』看完後著實令筆者好奇,這種民俗技藝類型的表演,如何跟自我認知做一個結合,如何令在台上的表演者誠實的表達自己。
首先必須先說說表演者的部分。可以看得出每個表演者對於其專業項目的能力不一,所以會看到部分表演者能順利完成其項目,但也看到多數表演者在場上出包,甚是可惜。這邊就說說關於我學生的例子吧。他的專長項目是水晶球,在一開始表演之時,他便透過台詞來呼應其《扒底》的主題,可惜其之後的表演內容與主題並無關係,比較像是雜耍技術上的展現。而在結尾之時,更發生嚴重的出包,導致其所有觀眾已然出戲,比較關心著表演者接下來的即興與抉擇。這一點,幾乎充斥著整場表演與所有表演者。當然,這一群年輕的表演者也有眾多令筆者感到振奮的時刻,比如說像我學生,在面對水晶球掉到地上的錯誤,依舊持續表演直至結束。還有玩砌磚的表演者,過程中不把失誤當挫折,反倒把失誤當成一次與觀眾的互動。這兩種精神,雖然處理的方式不同,不過不就是表演者應有的風骨嗎?
把失敗當成養分,不就是你強大的秘訣嗎?
關鍵詞:雜技、民俗技藝、水晶球: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