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
Author: 陳惠娟, 2022年05月19日 09時33分
評論的展演: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
在COVID-19肆虐全球之後,改變了許多人類活動,也影響了很多人對生命的看法,爾後爆發的烏俄戰爭,更是讓人反思和平的脆弱與可貴。在陸續出現的全球性重大事件中,人們開始停下失控進步的速度,駐足思考自身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以及該往何去。在這樣的脈絡之下,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探討的議題十分切合時局,提供在金融業工作的我們從報章雜誌、報表數字之外,以較具人文關懷的角度切入議題。
展覽中提供許多已實現的事件整理以及架空幻想的未來,作品中我特別喜歡英國藝術家夏洛特.賈維斯(Charlotte Jarvis)的作品《可能》。這是透過使用幹細胞技術製造女性精液、且持續進行中的藝術計畫。聽起來很驚世駭俗,不過站在紀錄影片前達數十分鐘的我,在了解藝術家及伙伴們的論述,可以理解酷兒行動與精神,藉由生物科技在父權社會進行生物定義的概念性衝撞,在極富詩意的影像,搭配結合社會學及生物科技學的旁白內容,反思了許多原本習以為常的概念。
圖片|夏洛特.賈維斯 Charlotte Jarvis《可能》
另一個喜歡的作品是中國藝術家鄭波的《寫生》。在疫情期間,居住在香港的鄭波,日日拿著鉛筆及畫紙到大嶼山散步兼素描,主體是日常常見的植物,小花小草的那種。在COVID-19之後,我自己感受自身轉變最大的是,我變慢了,也開始留意起在地、自己生活場域的細節。而鄭波的作品恰似將我的感受轉變成一個藝術計畫,從他的畫裡,我感受到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說的:「身在哪裡,心在哪裡」,平凡無奇的素描,我感受到藝術家對時間的珍惜,與生命及世界的對話。
其它的作品也十分有趣,例如在無人操作的鍵盤不斷空氣打字的《遺書/輸入的痕跡》,在光源為電腦螢幕的漆黑的房間看到這些,一開始視覺的詭異,後來卻覺得有些鼻酸感傷,最後覺得如果在生命結束之前,自己也能有平靜的時刻好好地留下對家人、親友、世界一些片段訊息,也透過這套由藝術家研發的「輸入的痕跡」(TypeTrace)軟體,讓「後來」的人們看見自己寫這段文章用字遣詞及敲打文字的時光。
圖片|dividual inc./多明尼克.陳 Dominique Chen、遠藤拓己《遺書/輸入的痕跡》
自2019年底迄今發生的諸多全球性重大事件,因為外在環境巨變造成許多人身體與精神失去健康,生活也需面臨改變,讓人切身體會佛經所說的諸事無常之理。從《生生LIVES》觀展經驗中,反思並尋找自己生命、生存、生活之道,好好live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