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再譯時空與流動的視線:《Rebase no.9-爆破邊界》
分享 | 瀏覽數: 586

再譯時空與流動的視線:《Rebase no.9-爆破邊界》

Author: 施絜晴, 2022年05月20日 15時24分

評論的展演: 《2021空山祭:惡地伏流》、《Rebase no.9-爆破邊界》

  

薄膜、閃燈、膨脹的暈光,黑夜使視覺聚焦在絢麗又巨大的球體上,需要抬頭仰望。小心翼翼沿著階梯步道前進,印有警示標語的藍白帆布如影隨形,它們規律明滅如活物,無形之中將人圍繞。

   

   

|再製一地,一場精密的時空佈局|

   

《Rebase no.9-爆破邊界》為藝術家黃子儇的《Rebase》系列新作,同時也是2021年《龍崎光節:空山祭》的參展作品之一,於虎形山公園中限時、限地展出。「Rebase」可拆分為「Re-」、「Base」,直翻有再製基地之意,亦是指涉回應、轉譯一處地方的行為,《Rebase no.9-爆破邊界》承襲過往系列作,藉由可重複使用的藍白帆布、塑膠布等為媒材,形塑一處可供容納、承載他人的充氣雕塑,主張透過觀眾的介入與參與,再認知或再創造一個空間的核心概念。而新作不同以往的部分,除了更考究展場的地貌、空間性質與觀眾動線調度以外,子儇這次嘗試參照當地的人文史料,將「龍崎工廠」的「炸藥」產業史為題,透過光影設計與充氣雕塑的層層排列,引導觀眾的眼睛、身體穿梭於精密的時空佈局中。

   

《Rebase no.9-爆破邊界》(Rebase no.9 – Dynamite),2021。

《Rebase no.9-爆破邊界》(Rebase no.9 – Dynamite),2021。 

 

該作可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沿著步道分布的藍白帆布區,是引導觀者前往主體「試爆場」的通道,第二層則是「試爆場」的「外部」,以透明的充氣半圓體與一個較窄小的白色出入口所構成,包覆著迷幻的光影以及入內的觀眾,最後則是「試爆場」的「內部」,觀眾必須穿越出入口才能抵達,可以近距離觀看比喻「爆炸」的裝置,並自由地穿梭其中。

   

從前往《Rebase no.9-爆破邊界》上坡路開始,慴伏於兩側的藍白帆布充氣條置入了會閃爍的燈,忽明忽暗的動態強調著上頭的「工廠安全 人人有責 一人失慎 全場受災」標語,愈是趨向頂部的華麗半圓,愈是意識到危機感,以及無形的約束力。而要接近那個半圓,必須遵守規範——排隊、限時參觀、人數限制,藝術家立下了幾列參與條件,製造一種僅有的機會,製造等待,於是觀者必須更加慎重了,排起長長的隊,預想即將可能體驗的娛樂性,以及「炸藥」、「試爆場」、「受災」等字樣所潛伏的危險性,如此預知著愉悅與風險,一起在等待的時間裡發酵成莫名的快感。

 

《Rebase no.9-爆破邊界》外圍的排隊人龍。

 《Rebase no.9-爆破邊界》外圍的排隊人龍。

 

《Rebase no.9-爆破邊界》中出現的警語。

《Rebase no.9-爆破邊界》中出現的警語。

 

進入球體之後,會發現剛剛穿過的狹窄出入口,引出了一次超乎預期的穿越。於外部觀看這個透明的球體時,其看似通透的模樣能夠展示內部的燈柱,以及正在遊走的觀眾,半圓像是一個朦朧的框,看似穩定地收攏著所有元素……直到走入其中,這件作品才展現它另一種面貌。也許是半透的球體造型使然,站在這顆半圓裡,似乎能感覺它正在膨脹,閃爍的光柱倒影以隨機的造型竄在薄膜上,彷彿能越過那層膜。近看薄膜,則會發現上面被細心地上了一層薄薄的噴漆,以類似雲霧、煙塵的型態疏密有致地分佈,愈是接近底部愈濃,半圓瀰漫著薄漆,遮擋了外部的風景,原以為通透的膜在此產生預期之外的霧化,隔絕了外部的人潮,使觀者被這個圓更集中地包覆。
 

《Rebase no.9-爆破邊界》內部。

《Rebase no.9-爆破邊界》內部。

 

藝術家巧妙地運用一個看似可以看穿的薄膜,區隔成兩個時空,並且以無預期的視覺效果引領身體感,感受確切的分野。而這兩方時空,在種種規範下形構出時間感的差異,外部的等待拉長了時間的間隔,也讓觀者有更多機會遠觀作品,以遙望的姿態想像,內部的限時策略則加速了觀看的時間感受,限時、限制人數除了考量體驗的品質,亦產生了壓迫性、加劇了限定性,使入內的參與經驗成為難以複製的時間。《Rebase no.9-爆破邊界》的三個層次不僅是空間的層次,也是時間與身體的層次,甚至隱約地拉出一條更長的軸線,藉由身體觀看的姿態以及空間的阻隔,比喻著產業的過去進行式與緬懷的現在進行式,並使觀者在無形中產生身份的流動。

 

在《Rebase no.9-爆破邊界》外部沿著裝置動線等待的觀眾。

在《Rebase no.9-爆破邊界》外部沿著裝置動線等待的觀眾們。

 

被《Rebase no.9-爆破邊界》的半球體薄膜所區隔成內外部的觀者們。

內、外部被《Rebase no.9-爆破邊界》的半球體薄膜所區隔。

 

 

|觀看與身份:作為複雜的觀者|

   

在細膩、絢麗的空間營造與在地故事主題的包覆下,觀眾之於作品有什麼樣的影響?觀眾與觀眾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似乎無法立即被察覺——即便作品很明顯地包攬了觀者們,比如走入球體內部的人以及在外部觀看的人,抑或是正在排隊而在通道上形成群體的人,那些試圖接近作品者,都在無意間以看似隱晦實則直接地參與了作品,藉由全身性地介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觀者試圖從外部觀察內部的瞬間。

觀眾試圖從外部觀察內部的瞬間。

 

從參與機制的制定開始,藝術家的語言轉化為一種暗示,命名、論述、警示語、觀看注意事項等,結合藝術祭本身帶有觀光的性質,使「排隊」、「循序入場」,形成一種看似合理而無法避免的指令,指導著觀眾的動態,也加劇了內、外的差異,使人以為「入內」才是觀看的開始,殊不知自身早已與作品交會。於是,除了觀者與作品之間產生直白的參與關係外,觀者與觀者間更拉出了曲折的相互關係,例如:進入球體內部者與在球體外部觀看者,因為材料的透明性而能使兩方的視線不完全受阻擋,以不同的視角看見對方被映照、包圍在作品中的樣貌,觀看的主動權不在於任何一方,而是互為「觀者」與「被觀看者」。另外,在觀者透過作品彼此互看、丈量距離並移動的同時,藉由作品空間與光線的佈局,似乎又能把球體視為舞台、把球面作為屏幕,觀者置於其中,彷彿成為意識了作品卻不一定意識自身身份複雜性的「表演者」,無意之間從被觀看的層面上,再轉化為於作品中行演繹之實的角色——即便他並不有意詮釋什麼。被動接受指令的觀眾,在參與機制與空間安排的指引下,產生催化他人一起表現集體行為的可能性,身兼觀者、參與者乃至表演者的多重身份,但同時這些身份大多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展現,模糊了定位,也使不同身份在不同人與不同狀態下流轉、交錯。

 

觀看作品的另一種方式。

觀看作品的另一種方式。 

  

   

|將爆破凝結,創造流動的邊界|

   

以人文史料為題,作為觸發觀眾介入的引線,同時也是回應《空山祭》展覽地的淺根,《Rebase no.9-爆破邊界》以浩大的工程建構許多視覺符號,試圖藉由逼近主題,形塑與觀眾連結的說服力,而在撥開符號與暗示之後,精密的空間佈局影響著觀眾的觀看狀態與身體行為,攪動著難以明辨的身份與視線。「人文史料—時空間的建置—觀眾參與」三個主軸構成該作的基座,藉由彼此轉動的扭力,攪拌、拉扯出複雜的相互關係,或許,作品本身重視的,不是作為一個明確的名詞,而是成為一種兼容不同型態的動詞,從豐富且複雜的路徑裡精煉出流動的方法與力道。

 

《Rebase no.9-爆破邊界》之《惡地I:誕生》演出紀錄。

《Rebase no.9-爆破邊界》之《惡地I:誕生》演出紀錄。

   

  

                                                                                                              

  

  

|藝術家簡介 / 黃子儇 |

   

黃子儇(ZHI-XIEN NG),1995年生於馬來西亞。2014年赴台讀書與創作,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組。作品關注「媒材—場域—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係,透過作品的佔領、蔓延、包覆、解構、結構,引導參與者的身體產生移動、觸發不同層次的感知,在自主探索與被引領間,重塑自身對空間的認知和想像,開啟與場域對話的更多可能性。​
  
近年《 Rebase(再基地)》之系列列計畫,系列作品中以帆布為主要媒材,試圖透過不同帆布的符號性、 材質性,回應展示現場的空間或文化脈絡。

   

藝術家個人網站:https://instagram.com/zhixien.ng?igshid=YmMyMTA2M2Y=

   

  

(資料由藝術家提供)

(攝影 / 許博彥、空山祭主辦單位)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