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遊記」我們不是來玩的,一窺非當地勞工心聲──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上)
Author: 杜欣儒, 2022年06月19日 02時51分
評論的展演: 《非遊記》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的最新展覽──「非遊記」(2022/05/10-07/17),由策展人鍾適芳、協同策展人廖雲章、
張正、格拉西亞.卡威旺、塔農.恰帕迪、阿堤.穆桑等人共同策畫。本展由兩條微弱的支線組成,一條是台灣人俗稱的「外勞」飄洋過海來台工作的心聲,另一條則是原住民集體勞動、對自我身分認同、出海工作成為「台勞」的另一視角。為何會稱為兩條微弱的「支線」呢?外勞與原住民對在地台灣人來說,都是被迫害的弱勢族群,本展覽的許多作品,都是由一小個一小個微弱、痛苦的求救尋號組成。
一進去展覽清楚看見的標題,由筆者自現場攝影。
一樓的主題為飄洋過海的東南亞移工來台的辛酸血淚,尋照參觀順序走,一開始看到的是外籍人士在唱他們的母語歌,氣氛挺歡樂的。接著走下去是一間偌大的展間,名為《非主流的感情》,光線明亮、黑白相間的地板是仿造台北車站大廳地板(外籍人士常會聚集的地方),擺在地上的行李箱是「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的游擊式分店,箱裡裝滿了眾人捐贈的東南亞書籍和「移民工文學獎」出版品,看似沒什麼特點,其實除了明示他們要克服語言障礙,還有所剩不多的閒暇時間中,「書」、「文字」是他們生命的唯一出口。
《非主流的感情》展間一隅,圖片來源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
此展間有一大面牆擺放著新聞的片段,幾乎有一半是外籍移工們對台灣的想像、與台灣相關的報導,另一半則是來自於<四方報>專門給外籍移工開表心聲的專欄,此專欄開放後大量投稿湧入,許多是外籍移工的手寫信,裡頭寫的是歪歪斜斜不標準的中文字,寫盡了離鄉背井的痛苦、不公平的對待與滿滿鄉愁。
牆上報紙裡頭移工的手寫信,由筆者自現場攝影。
牆上報紙裡頭移工的手寫信,由筆者自現場攝影。
沿著長廊來到了當代館一樓這個系列的最後一個展間《非線性的逃逸》,一進去整個展間一片黑濛濛的,只能靠著微弱的燈光看黑底白字或白底黑字的布條,令人不禁聯想起群眾舉牌上街抗議時會用的布條。踏進展間,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布條上寫道:「回頭就是深淵,回家就是破產。」、「壞老闆博物館」筆者對於台灣老闆壓榨外籍勞工的新聞並不陌生,像是移工居住環境髒亂、狹小,10個人睡一間5坪的大通鋪、移工被老闆強迫違反自身宗教信仰、移工24小時被迫工作無法休息等等,都是常見的議題,然而這個全黑的展間意味著這件事情就算被新聞媒體報導過後,可能受到短期的關注,但時間久了,人們還是會遺忘,移工們繼續沉淪在這黑暗之中。
許多人對於移工「逃跑」或「談戀愛」一事感到不理解與困惑,移工逃跑的情況常常發生,在展間裡黑白相間的布條就能看出端倪,黑與白就好像錯與對一樣,大家往往會看到「移工不能相信,他們常常逃跑」、「移工居然不務正業談戀愛」,導致許多雇主會非法押移工證件、裝許多監視器監視移工、對待移工不友善甚至侵犯移工等等情形氾濫。在這黑漆漆的展間一隅播放著移工逃跑後被刺殺的影片,影片背景音樂也讓整個充滿黑白布條的展間添增更多不安定的氣息,搭配布條上移工真情告白的文字,此刻感受才能比電視新聞上講的駭人驚俗更能體會,但或許實際發生在移工上的傷痛、緊張、不安全感是黑暗展間的好幾萬倍,而我們這些百姓看到的都是零散的隻字片語、冰山一角。
黑白相間的控訴布條,由筆者自現場攝影(未使用閃光燈,使用夜間模式拍攝)。
黑白相間的控訴布條,由筆者自現場攝影(未使用閃光燈,使用夜間模式拍攝)。
黑白相間的控訴布條,由筆者自現場攝影(未使用閃光燈,使用夜間模式拍攝)。
此篇為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的最新展覽──「非遊記」《非主流的感情》、《非線
性的逃逸》、《非理性的選擇》描述的是外籍移工的支線,另一支線──原住民及該展小結心得則在下篇:「非遊記」我們不是來玩的,一窺非當地勞工心聲──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