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以景觀來探討藝術及社會學
分享 | 瀏覽數: 237

以景觀來探討藝術及社會學

Author: Tien, 2022年06月26日 21時48分

評論的展演: 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

「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於4月20日至8月21日間推出的展覽,主要以1980年代後的臺灣影像創作脈絡為軸,以各個年齡層的藝術家的鏡頭帶出他們觀察下的社會景觀,不論是題材是自然或是人文,乃至選擇展演的素材,都展現出八零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下的各種不同面貌,藉此描繪出當代影像藝術的生成與轉變。

主要區分為兩個展區,一是「鏡像世界」──柯錫杰、許震唐、張雍、吳政璋、馬立群、袁廣鳴、黃建樺、章光和、張暉明、洪譽豪;二是「映像人間」──張照堂、沈昭良、何經泰、王有邦、洪政任、洪譽豪、柯錫杰等等…

「鏡像世界」鏡像以鏡子反射所在場域的樣貌,就如同攝影的概念,這個展廳主要以自然主義式的攝影風格來探討自然景觀畫面與人物間的對比性,展現人與土地間的關係。這個展廳中的藝術家以不同的方式藉由景觀來帶出台灣的社會樣貌。

第一個展廳以柯錫杰老師及許震唐老師作品作為對話,展廳的設計具其巧思,一進門由設計過的鏡子將作品反射入觀者眼中,與展名正好相呼應;映入眼簾的是自然的風景照,許震唐老師以兩大文明來做對話,以《中國系列》、《日本系列》的自然景觀來討論大河文明及海洋文明,以攝影帶出地域所造就不同的社會樣貌。以柯錫杰老師具有抽象性的風景照,帶出斑斕色彩後的特數技術—轉染法,以色彩的方式構成畫面並且帶出一種悠遠的心境,有如山水畫一般,這幅作品也讓人聯想到傳統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關係,在數位攝影的技術不斷進步之下,也可以做到傳統繪畫所營造出的效果,柯老師以心相攝影的方式,結合轉染法,讓畫面產生如詩般的繪畫感。

柯老師與後一個展廳的章光和老師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闡述攝影,章光和老師已成相的機具來說明攝影,章老師的作品中沒有使用任何的攝影機,是以立體掃描的方式成相,並以Photoshop的方式增加背景及筆觸,並且以非外拍的方式來闡述自然,以一種全新的樣貌打破觀者的想像,也將數位時代的轉變,呈現在作品上。袁廣鳴老師則是以抽楨的技術,將都市生活中重要的人群抽楨掉,留下建築景物創造出一種魔幻寫實並且與現下的疫情時代做了巧妙地呼應,像是在二十幾年前提前預告,在袁老師的攝影中,以攝影的方式在現有的空間中創造另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場景,將人物抽取掉留下景物的風景照,有種溫度消失的感覺,將人的議題提取出來,究竟是有人還是沒有人好?黃建樺老師以動物結合人所建構出來的場景,來探討城市空間所導致動物生存的議題,剛好與袁廣鳴老師的作品相呼應,都是以城市場域來做為探討的主題,展場的設計剛好將兩個系列作品放在對面,讓人可以去對照並思考,我們現下熟悉的一切都的是正常的嗎?還是我們只活在人類自己所打造的世界裡,卻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物。

吳政老師的作品《台灣美景系列》以台灣人的生活記憶中,作為被認為是醜陋的美學或是保有環境議題,以攝影的方式帶入自我主體來審視,並以美照再次翻轉美與不美的問題,留給觀者更多的想像與思考。張暉明老師以擺拍的方式,並以錄像的動態時間性來探討生與死的議題,以一種儀式感的方式將植物及物件創造出人類社會對此的記憶。洪譽豪老師以點雲技術來帶出社會記憶,透過點雲的方式將影像呈現出模糊就如同人類對於記憶的模糊感。

「鏡像世界」以各個藝術家的手法及關注的議題,讓我們再次地去思考我們眼睛所見的環境、社會問題,以攝影所映造出的社會乃至自然樣貌去回應策展名稱,到底什麼是攝影?以及什麼是美?在觀賞完這個展覽後會引發觀者多的思考方式。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