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當代解方,心靈場域「科技斡旋.亞洲觀點」
分享 | 瀏覽數: 560

當代解方,心靈場域「科技斡旋.亞洲觀點」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22年08月14日 11時17分

評論的展演: 「科技斡旋 ∙ 亞洲觀點」

由古納蘭納德拉罕(Gunalan Nadarajan)與曾鈺涓共同策展,集結亞洲區域當代媒體與裝置藝術家,藉由人聲創作、動力機械,進而運用如 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網際社群與錄像等技術,無論那種層次之科技方法,以藝術轉化人心想望,將科技技術與死亡之後世界的連結,抑或延續形成敘事,展出之計畫與作品多數被賦予持續轉變的能力,於現場或網路空間開放互動,與觀眾共同完成,以下筆者就幾項作品提出不同面向之觀察。

「基礎科技」之自然原始

筆者於開幕當天,觀賞聲響藝術家林其蔚作品《音結》beta1.0版之演出,為二十分鐘的表演,演出者多為國美館周邊居民組成(如Z書房以及時常在周遭活動的人們),以「結繩記譜」的方式,眾人拉線,轉動形狀若紡織機之裝置,演出者藉由指尖感受材質變化而發出特定聲音,其中,閉鎖的子音發聲,合唱合鳴,或彈舌產生如水聲與沸騰的動態想像,於黑暗裡,由下往上打燈讓紡織機與人的影子巨大,並無語言,專注於單純聲音共振引發空間感,及自然原始感,以此揭幕本科技為主的展覽,事實上也有著「人」在「科技」之前的比喻,本作品在展場則以靜止的繩結裝置,與播放紀錄影像為主。

音結圖一:開幕式《音結》beta1.0版演出現場。拍攝:陳元棠

在地環境與社會功能

於本展中,幾位藝術家於其本身環境脈絡下,自當代生活取材,藝術之為紀錄、改變經驗以不至於麻木,在美學架構下提供對未來的思索空間。

例如泰國藝術家童T之裝置作品〈厭煩了的電風扇〉,為一支架設於牆面的電風扇,並裝設感應器,當觀眾站在電風扇下,電風扇即轉向避開,具有幽默感的呈現了「事與願違」,呈現科技竟無法服務與解決人類困境,此生活小事詼諧引起惱怒與厭煩,喚起亞洲氣候的感官經驗。

香港藝術家葉旭耀影像作品〈九龍百哀圖〉,在香港街景角落間的雷雨與雷聲,仿若藉此灰暗天空連結香港政治現狀,哀悼逝去,也哀悼艱難的未來。 

凡薩克里斯(Venzha Christ)和印尼太空科學學會〈VMARS-類火星研究站〉為一個開放平台,與多個機構合作,以太空為靈感空間,各領域的研究得運用,此為以社群參與、學術研究等為材料,在藝術層面展示未來的預告,呈現藝術實踐的社會功能。

vmars圖二:凡薩克里斯(Venzha Christ)和印尼太空科學學會〈VMARS-類火星研究站〉展覽現場。拍攝:陳元棠

靈界的可能性

科技互動的技術,讓藝術觸角得伸入不可知的死後世界,將其想像更為具象立體,例如日本藝術家市原悅子〈數位薩滿計畫〉,為一全球性的長期計劃,讓機器人掛上再製而成的死者面容,經由程式編寫而得以與生者對話,自過世後的四十九天內,死者仿若以此「附身」於機器人,此互動於將告別意念具象,並且在心理層面積極的陪伴生者,此運用技術跨越生死界限,有若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所言:「面容的在場來自於對世界的超越......」面容再現了精神的留駐不捨,也成為中介,本作品面對死亡後不可見的未知,思考離開現世之意義,或更可療傷。

薩滿圖三:〈數位薩滿計畫〉展覽現場。拍攝:陳元棠

而台灣藝術家李紫彤作品〈#迎靈者〉,於展覽現場裝置土壤與螢幕,形成墓碑景觀,而六張桌椅與電腦螢幕,呈現編輯政治迫害受難者的臉書頁面之影片,並列舉問題,想像受難者心緒與思考,此共同編輯的動態,延續政治受難者的生命一般,仿若「口述歷史」技巧,進而形成根據史實的小說編造般,並社群平台的編寫動態(註一),讓作品空間不只在展場,時間線性得擴張。

迎靈者圖四:〈#迎靈者〉展覽現場。拍攝:陳元棠

科技建立真實與虛構的橋樑,消彌其中的斷裂與對比,藝術家讓腦中的想像得「有感配置」,從原始「人聲」的機器想像,以致更為嶄新的技術,於現場或網際網路空間,動態、包覆與激發感官,積極的朝向觀眾、社群的連結,欲突破資本社會中的表象景觀,重新接起與自我內在、天地之聯繫,心靈場域隨著科技技術發展日益探究,呈現不同深度與「自然」。

展出資訊:

2022國際科技藝術大展「科技斡旋‧亞洲觀點」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202展覽室、時光天井二樓時間:2022/7/30~2022/10/16




註一:例如此虛擬臉書帳號,即以Tóth Ilona建立,以第一人稱描述其遭受政治迫害以及現狀的觀察。https://www.facebook.com/TothIlona.GhostKeepers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