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落聲影憶身景
Author: [特約評論人] 許家峰, 2022年09月23日 16時14分
評論的展演: 影響 · 新劇場—城事記憶《聽見》
《聽見》演出照片 照片提供|影響‧新劇場
雖然點字是視障者們重要的文化,但個人認為聽覺是我們接觸世界、吸收知識的最大媒介,在聆聽的過程中,藉由語言的組成,回推敍述的走向,也因聲響的推波,建構可被臆測的想像畫面。然而聲音以一種流動的狀態存在著,它無所不在,絕多數時候我們無從選擇去聽與不聽。此次與一群鮮少進劇場的視障伙伴,一起到台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觀賞2022夏至藝術節–影響·新劇場—城事記憶《聽見》劇作。個人覺得此次的聲響設計某程度想擴延觀者聽覺的層次,但又受限於空間格局,聲音有些霧霧遠遠地,語言詮釋則帶點古典韻味,如詩句般斷句的陳述,營造出一種柔焦般的視覺顯影。這是我第一次觀賞團隊的作品,也由於此次没有陪同者的即席口述,本篇反而回到一種純聽賞的狀態,個人試圖藉由一系列的聲線交織,解析與延伸所感之寓意,同時也就現場那不確定的聲源或干擾之回應。
我大概在劇情走到一半時,當演員講到「火葬場…」、「火來了,緊走喔…」,聲音與時間的兩條線開始貼合,慢慢地捕捉前後的關連,個人覺得陳懷駿、MCJJ、陳椘芸三位演員各自藉由角色去尋找、追憶與拼湊心中的那段記憶,而三位演員聲音的詮釋,某程度也顯現各自對於記憶輪廓的描繪方式。出生雲林台西的陳懷駿,在劇中所講的每段話總夾帶著多種方言與腔調(我分辨不出是什麼腔)。他從描述雲林的某個地理位置開始,夾著童年紀憶,環境的變動,阿嬤的年歲與這塊土地的歷史相互扣連,明知方位在前,卻又無處可行…,台語、日語、客語層層疊疊,有如一片片重疊的畫面,毛邊的情感沾黏著難以揮去的塵土,既遙遠又厚重。來自嘉義民雄的MCJJ,他描繪的記憶總是清晰鮮明且有種詩意的節奏:從他點起清晨的第一根菸講起,窗外的景色、街上的行人姿態、流動的車輛、不遠處的那棟舊大樓、因火災造成多人傷亡的大樓….;他談到閹雞,小時候跟著父親、阿公抓雞的童年回憶,他的聲音如一把刀,視每段記憶質地的不同,給予適時下刀的速度。來自南鯤鯓具視障身份的陳椘芸,她的聲線既明亮又直接,個人覺得她所描繪的記憶風景有如一塊塊待拼湊的拼圖,好比日常生活總會有些語言與物件間的關係譬喻,有時專指某一領域,有時又含括另一層寓意,試圖在茫茫的語言與文字中找到合宜的位置,也可能她的聲音讓我感受到一絲的堅定與柔軟,聽她講話時總覺得有一道明亮的光打在她身上。
聲音是什麼樣子、身體又會是什麼樣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椘芸從打字機、點字的發明,一路講述因科技的進步,視障者可藉由更多元的聲音途徑去認識世界,接著她聞聲起舞。雖然我看不見舞台上她是如何翩翩起舞,但音樂卻領著我踩著舞動的腳步,從小心翼翼地不確定的節奏,到慢慢適應踩出輕快的步伐,這段音樂好似反映出某種心理的鬆緊狀態,好有身體感,好令我著迷。吳暋泓的音樂帶點曖昧混濁感,濁濁的聲響好似帶著我潛入深層的海底,又或飄流在未知的宇宙中,如機械般運轉的心跳聲,好似踩在深邃潮濕的洞穴,這些如遠似霧的聲響,宛如一條由碎沙匯集的記憶之河,不過不知是場館空間還是設備關係,總覺得聲音的效果或飽和度無法被彰顯出來,個人覺得略為可惜。
躁動不確定的干擾聲響。在椘芸喊出「中場休息結束」的前候時間,恰巧設計好的手機鈴聲、咳嗽聲與現場的聲音相呼應著,有種噪音彼此共震著。雖然可明確感受到這份聲響的差異,不過坐我左右兩側的觀眾,還真的有人接了三次手機,有人莫名搓起塑膠袋、有人捶腿時手腕的錶喀喀響著,所以在開場與接近劇末前,整個聽覺相較的紊亂,令我坐立難安。
死亡看不見,而確實存在,生命和時間都一樣。其實觀賞完演出的當下是混亂不知所措的,反而是動筆書寫時,在一些時日沉澱後,內心深處一抹抹的浮光掠影,隨著記憶中的聲音被召喚出來,開始能理解編導呂毅新的架構編排,在一地碎裂片縫中,撥出一條淺淺的細流,而我也隨著這涓涓的流水,細細咀嚼劇裡、劇外層疊的回憶。雖無口述描述舞台上下更細節的走位調度,但某程度這份無法聽見的畫面,也成為未來追憶的一片聲景。
落幕前,眾人反覆吟唱著:「我袂赴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抑無耐心等待,我袂赴你的未來,抑袂赴講出對妳的愛」。時間在及與不及間滑過手掌心,能抓住的永遠僅是記憶中的淚光與嘆息。
最後,當天驚喜的發現到酷卡上的QR code,團隊小細心的製作這凸起的紙卡,上面一行點字是提醒掃條碼的位置,無須耗費更多的力氣去處理點字,當然對習慣摸點字的朋友們,點字還是最快速得知資訊的方法,不過由於演出的資訊量真的很多,這樣的細節巧思很貼心,開演前,一行視障觀眾開起手機鏡頭,刷完條碼後,依各自習慣的語速聆聽電子節目冊內容,這時語音報讀的聲響此起彼落的唸唱著,劇場最美的地方,不僅看見也聽見,每個獨特的存在。
《聽見》演出照片 照片提供|影響‧新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