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裡窗外的光線──藝術銀行的「心景造形」展覽
Author: 莊棨惟, 2022年10月03日 00時41分
評論的展演: 「另見:藝術家的視窗」線上展覽X櫥窗計畫
藝術銀行的「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展覽,第二子題為「心景造形」於9月22號開展,展期至11月6號。參展的藝術家包含了吳政璋、陳建榮、鄭農軒、胡坤榮、陳曉朋、林怡君及林兆藏等人,其中前三位藝術家的作品為實體展出,另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則是在藝術銀行的網站上數位展出。
藝術銀行「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夜間攝影(照片由筆者提供)
從策展人陳松志的展覽論述中,可以發現「心景造形」著重於抽象藝術的藝術家表現,並從他們的作品中,梳理出若干關鍵字,如形狀、色彩、線條、筆觸,以畫面中明顯可辨的幾何圖形或結構框線,闡明展覽的立論基礎。進而從第一檔展覽「所見甚是」的詠物抒情,轉向至相對鮮明的當代藝術語彙。
實體展出的三件作品分別為吳政璋的〈情緒地景-分割線〉(左面牆)、鄭農軒的〈古典敘事 二十〉(正面牆左側)以及陳建榮的〈Landscape 58〉(正面牆右側)。其中吳政璋的攝影作品,取景天橋下被光線切割分開的空間,將真實的地景轉化成一種情境,並遺留人介入空間的線索。有趣的是,因環境光線及鄰近大樓鏡面反光而造成的、視覺上的雜訊,本是觀賞經驗中的不利條件,卻意外地產生了作品與環境的對話關係。
「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原初的展覽用意,就是要在一個非典型的城市空間中,創造出時光凝滯的微型藝術場域,實驗著藝術進入生活的多重可能。如此變動的環境光影條件,意外地在自由路一段150號的這個場所,驗證著美感經驗在白盒子內外穿梭的可能性。
明亮的採光及多反射的玻璃,環境因子豐富了觀賞的體驗(照片由筆者提供)
正面牆上的兩件作品,左側為鄭農軒〈古典敘事 二十〉,油彩的質地呈現立體生動的肌理,作品本身筆觸張力強烈,使觀眾能隔數公尺地在櫥窗外,感受到藝術家感性奔放的哲思。與之並置於右側的,是陳建榮的〈Landscape 58〉,媒材的差異、理性及感性的創作思維、空間的構置及大相逕庭的筆觸,透過兩件作品的比較分析,觀眾得以深化自身的觀賞經驗。值得一提的是,在策展人所選的作品中,幾乎都能看到以「窗」作為畫面主題的要素,延續著「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展覽中特有的「窗中有窗」情境。
〈古典敘事 二十〉(左)、〈Landscape 58〉(右)(照片由筆者提供)
而在軟裝設計上,與第一檔展覽的空間相比,「心景造形」增添了許多家居想像,椅子的稍微轉向,使正面的角度有著更為親和的第一印象。此外,因應入秋季節所設置的地毯、羊毛氈小軟凳、乾燥花束,以及關鍵的展燈色溫,都使得本展所呈現的整體氛圍與質地,更為溫暖柔和。有別於第一檔展覽中的強烈展示企圖,我們確實從中感受到了家居生活的空間想像。
原照片由藝術銀行提供,筆者進行後製合併
在「所見甚是」展覽中,大型的盆栽是穿越櫥窗框架的隱喻;而在「心景造形」中,當立燈的光線從窗內投射出來,我們彷彿也可以無形地感受到騎樓氛圍的轉變,藝術櫥窗在此似乎達成了一般藝術空間無法企及的目標──「一種分享的可能」。
櫥窗內的燈源,像是貫穿內外的藝術能量(照片由筆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