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物裡學:蔡獻友個展」策展論述
分享 | 瀏覽數: 375

「物裡學:蔡獻友個展」策展論述

Author: 蔡士瑋, 2022年10月15日 16時15分

水林藝術空間的成立就是為了要傳承蔡水林藝術教育的精神,以及其藝術在地化和「以藝術為家」、「把藝術家當家人」,甚至「讓藝術家或藝術有家」這些理念的相關建構與推廣。而從2017年開啟之後,以蔡水林及其家人、朋友、學生與老師等不斷的推延出去,每一年都舉辦並邀請跟蔡水林有或近或遠的藝術關係的藝術工作者來展覽,為的就是理念交換和傳承,同時進行推廣與對話。而此展就是邀請同為「蔡家」的蔡獻友進來與蔡水林一起互動。

 

蔡獻友此次展出的作品是2019年後經由中國青藏高原的旅遊後的感悟,通過其經驗轉化與理論實踐帶出至少兩個系列的作品。此次在水林藝術空間展出的分別為〈飛起來的湖錯〉系列和〈藏青〉系列。這兩系列一方面是藝術家自身的感悟,二方面則是身為藝術家以及藝術教育者對自身的期許以及考驗。這個考驗是關於媒材、技術,以及理念或觀念的探究。這方面的探究並非僅止於物質性或繪畫性,根據藝術家所說,反而是精神性的與內在世界的探索。同時,此次的作品並非與過去的創作斷裂,而是連接並更深入地展現了藝術家一貫以來追求的主題:尋根、起源、源頭以及原始性。

 

他先前的植物系列看似檔案與收集的狀態表現轉換成了對於內在平面世界的體現,此體現除了專注在媒材上,也專注在靈性的宇宙中。這就與水林藝術空間自身因為蔡水林的緣故而成立的意義有關,同時也與其作品有了高度對話的可能。如此在媒材上的實驗與遊戲正是其藝術工作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同時也是兩位跨世代的藝術家交流之所在。身為五年級的蔡獻友在意的除了世代精神,還包含藝術在地性以及自身的特殊性,這也正是身為1930年代出生、受到日本教育長大、卻在中學的關鍵學習時期以國民政府主掌的屏東師專畢業的蔡水林所感受的時代強烈情感與藝術、社會衝擊。況且,兩位的共同之處在於對藝術創作的堅持、藝術教育的用心、以及對於藝術實驗所帶來的、展現在作品以及其自身成長上的喜悅。

 

從2017的〈原植物〉個展開始,蔡獻友展現了其對「物」的愛好創作研究。2018的個展〈還原〉就回歸某種或許可稱作「主體性」意義,這時或許「精神性」含意已經現身,並包裹著所謂「主體性」的外殼。2019年開始的「飛起來的湖錯」、「黑湖錯」與「藏青」三系列就顯示了現象學裡所謂「回到它自身、形成其自身的樣貌」的創作樣態研究。此次的「物裡學」便是延續蔡獻友對「物」的現象思考與觀看,並展開如同他自己所說的:「在物質的極盡處,精神於焉產生」。本展試圖呈現蔡獻友對物的內「裡」以及物之道「理」的觀看與展現,這或許便是他所談的「心物不二」的想法。這個思考是從1985年「墨結晶」就開始的物質與精神相互轉換的創作型態。基於一個藝術家十年來轉換創作心態的初始,也是精神所觸發及興發的另一個十年煉造,對於物質的討論能夠在下一個十年裡發生甚麼樣的質變,或許也是藝術家對自己的探問。

 

理論歷史上,「物理學」(physics)起初是哲學家的開端事業,通過研究事物的道理來理解世界,因此物理學便是關於這個世界乃至宇宙的理論,如此亦是所謂「自然」(phusis)的真理學。這個「自然真理學」後來在亞里斯多德後人那邊整理出我們所謂的「形上學」,亦即作為「物理學之後諸篇」(meta-physics)的某種序列討論,並被往後的人們定調為哲學的根本學科。後來二十世紀的胡賽爾以現象學之名,重新揭露人經驗之本質與基礎後,通過其弟子海德格所重視並運用至古希臘哲學,並通過重探自然、大地與世界真理,終於在其思想後期能夠回歸被遺忘的存有,並達成所謂其自身意義下的「復歸」或「還原」之意。蔡獻友則通過其對思想的愛好、以及這當代中文的轉譯洗禮後回到藝術作品,回到自身所謂精神意義的「世界的原型」,我們在此期待的便是在這展覽中的揭露(aletheia)探索,這個「揭露」或「真理」(aletheia)到底是如何設置入作品中的。如同我們想要的返回本源、探問藝術的物質性意義所在何處。

 

那麼,順著2021年的〈心物微觀〉個展到今年2022蕭勤獎的個展〈微物論〉,我們認為有必要持續並深入地探問藝術家「從植物葉片的凝視中」如何逆溯回歸到世界初始,並展現自身的當代藝術特性,同時保有所謂在地性或世代精神。如此便是「物裡學」的探究與追尋。這一方面是道「理」的探索,二方面則是針對「物」性論的質疑,因為我們都知道唯物論者馬克思對於德國觀念論的攻擊與揚棄,然而精神性卻是觀念論的根基,甚至也是意識形態的基礎。個展〈微物論〉的「唯物論」正是對自身的推翻與檢討,也是創作對理論的宣戰。而這場論戰與生命的對抗並沒有結束,而持續地在藝術家內在發生,所以他產出一堆「內在平面」或「心靈地圖」,尤其以「飛起來的湖錯」系列特別清楚。在水林藝術空間就必須面對這個展示與揭露,一種對於塞尚所說的「藝術中有真理」的真理論辯,因為水林藝術空間是基地、是檔案庫,是藝術家的家也是展場和戰場。這便是本展命名為「物裡學」之意義所在,亦即一個終極的探問,一個藝術真理的絕對領地的在場。

 

我們認為和辻哲郎在《風土》中的探問同時也在此展「物裡學」中延續並擴張出來。這是一種精神風土的展現,從青康藏到台灣高雄,從物質風景到精神風貌,從物質到生命的藝術作品。這是蔡獻友對於藝術作品中以實驗和思考反省等的論述與創作歷程,在作品和藝術家的畫與之間穿透並來往探詢作為藝術之物「裡」的學「理」。而這個「學理」(-logy),也就是邏各斯(logos),必須透過話語和論述、作品三者的交織、交往、交陪、交換才得以形成,同時這裡有著兩個根本差異的學科的結合與取捨:藝術學和藝術哲學。同時作為藝評人的蔡獻友在藝術家和藝術教育者三者之間徘迴往復,怎麼把其所著重在藝術的在地化以及內在化的方法、經驗、作法、轉換以及生命體悟。三者之間該如何被書寫和捕捉、分解、討論則是這種藝術生命的書寫或研究交流所在。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