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suis en forme》我的老派,我的派對觀後感
Author: 孫玉軒, 2022年10月18日 14時15分
演出時間|2022/9/23 (五) 19:30
演出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觀眾在舞台上遊走、交談、拍照、錄影,又或者什麼都不做,逕自待著,讓感官慢慢適應這個空間,調節自己參與的距離。從舞台向觀眾席望去,身為觀眾觀看著觀眾席,這種視覺經驗上的衝突感很有趣,這段「進入」作品的過程,讓觀眾逐漸鬆開自己,去迎接作品的到來。「我是今晚的主持人,趙瑰,玫瑰的瑰。」《Je suis en forme》以廣播節目的形式開場,這場派對從聽覺開始......。
作品裡有許多邀請觀眾參與的設計,像是拆解現代舞的肢體語彙,邀請外圈觀眾鋪上毯子,一起自拍......等等,觀眾當然也可以選擇疏離的觀看,自由選擇與這場舞蹈演出的關係。這些共同參與的片刻,人與人之間因而產生關係,讓人願意拿一點點私領域出來交換與他人的共振,同時獲得陪伴與支持,不是生理需求,不是物慾滿足。透過行動,私人與公共的邊界模糊,與其說觀賞了一場演出,更精準地說,是參與了一場集體行動,把「觀看」變成「參與」。編舞者楊乃璇在作品中隱諱地拌入了自己的生命經驗,觀眾透過作品在劇場這個公共空間裡映照自己的內在,擴散在人與他人之間的網絡中,揉雜了類似的情緒,誰都能在作品裡撿拾一部分的自己,行動也因而產生價值。
一般來說,當舞者受傷可能會直接找人替補或是刪減片段,林素蓮膝蓋受傷,肢體活動受限,勢必得調整身體的使用,踢腿變成張開雙手;無法大幅度位移,就留在原地小小的搖擺;膝蓋無法負荷強度較高的動作,就改成托舉、或是借助輪椅、枕頭的滑行移動,以類似的延伸、律動存在於舞台上,有點疏離卻又和諧地「在一起」。這種調整方案比起創作需要花更多心思,既要緊扣作品核心,又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避免以花俏的效果取悅觀眾,再要求一點,還得要順著舞者的特質去編排,在舞者能力限制內取其最大化。
特別喜歡林素蓮獨坐在上舞台的側影,與點燃的、沸騰的群體形成極大的反差 。舞台像是偌大的魚缸,前方的枕頭大戰、遛著充氣狗的人、陳逸恩橫越舞台的各式跳躍,以及興奮熱鬧的生日快樂群眾,種種獨立卻又互相牽絆的情緒元素交纏在一起,觀眾必須穿過重重的興奮激情,才能注意到後方的林素蓮。只是舞台上的種種喧騰都與她無關,在黃光的映襯下,她的影子看上去落寞惆悵,眼神凝望著遠方若有所思,她的世界無聲卻令人揪心,人生大多數的時刻也是如此,只有自己才能接住自己。「Je suis en forme」的中文是我很好,只是從口中說出的「好」,是對外宣稱的表象,還是萬箭穿心之後的坦然?楊乃璇面對生命的質問,提醒人們必須要先剝開層層炫目的包裝,才能看清真實的脆弱破碎。
將演前須知倒放為演出尾聲,這種聽著原本應該在開始之前的提醒,但理智上知道是尾聲的衝突感與一開始觀眾看著觀眾席的衝突感相映成趣。這項手法也體現在空間的運用上,原本只是匆匆踩過的樓梯,變成沈樂吸納眾人尖叫喝采的泳池;舞台作為表演者的位置,成了開場時托住觀眾的一片綠地;觀眾席一排排的座椅,遮蔽舞者一部分的身體,在視線以外的地方,刺激了觀眾的無限想像,對於空間,少了框架,多了想像。原本是讓身體去貼合空間原本的功能,反而反過來讓空間成為身體的延伸。
楊乃璇先讓觀眾在體感上參與了一場派對,鬆動社會化良好的外殼,再讓觀眾回到自己真實的人生派對,透過這一場集體行為,借助眾人而生出的勇氣,好好面對自己人生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