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宜/移居?《『一ˊ』居之所:美術館中的過河遊戲》中對立關係的遊走
Author: 李京樺, 2022年10月18日 15時43分
|有章藝術博物館邀稿撰文|
一、渡河遊戲:衝突關係的遊走
「三狼三羊要渡河,一次渡河只能有兩隻動物搭船,且狼的數量不能大於羊,否則羊會被狼吃掉,若船上沒有動物,則船也不會移動。」
解題者必須在這些前提下,讓所有動物安全的過河。[1] 這是著名的渡河遊戲(River crossing puzzle)數學問題,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九世紀的傳教士約克的阿爾昆(Alcuin of York,735年-804年)所撰寫的數學休閒題《磨礪年輕人的問題集》(Problems to Sharpen Youths)中第十七題,「三個朋友與他們的姐妹」,如同狼與羊的遊戲問題一樣,男性不能多於女性,以免女性被玷污。[2]
這個渡河遊戲的益智來源於渡河兩方的權力並不對等,只要狼的數量大於羊,羊就會被吃掉。策展人林亞岑在《 「一ˊ」居之所-美術館中的過河遊戲》中,巧妙地使用渡河遊戲概念,以藝術作為中介,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南側、北側校地的爭議與衝突問題[3],帶入有章藝術博物館。
《「一ˊ」居之所-美術館中的過河遊戲》載著衝突兩者的渡河而去,然則,從哪裡出發?又通往什麼樣的彼岸?林亞岑認為:「河的兩端,一邊是過去的,無法追憶的;另一邊則是未來的,無法想像的」。
二、「被」騰空的地上物:大觀事件土地糾紛
進入展場時,撥開印有大觀社區舊址影像的布簾,關於浮州地區的前塵往事也被揭起。進入展場第一件作品〈待騰空的地上物〉由長期關注大觀社區以及參與2019年大觀事件之攝影記者唐佐欣以及藝術家羅祥庭合作,以唐佐欣之大觀事件的黑白攝影出發,與羅祥庭實地紀錄之影像共同並置。向觀眾拋出展覽的叩問:「『一ˊ』居之所,何處宜/移居?」
〈待騰空的地上物〉,唐佐欣、羅祥庭,2022年,影像輸出,尺寸依場地而定。攝影:羅祥庭。來源:有章藝術博物館facebook粉絲專頁。
關於大觀事件,其複雜的歷史根源可以追溯至國民政府來台後,安置大量軍眷的土地規劃政策,並未被分配到眷村之軍人與其家眷在當時板橋浮洲地區婦聯一村附近搭建簡陋棚戶,形成「非列管眷村」的大觀社區。隨著時代變遷,當時的眷村早已遷離不在,「非正式住居聚落」的大觀社區則是依據政府指令續住或是自行搬離。在經濟發展之下,許多北上謀生的城鄉移民透過向榮民購買房屋,加入大觀社區。然而,自2000年開始,政府要求居民「拆屋還地」,居民更是被冠上「惡意侵佔國有地」罪名。大觀社區居民在2016年收到強制執行令,以及巨額不當得利罰緩後,組成自救會走上抗爭之路。儘管如此,在三年抗爭遍尋體制內外的途徑後,大觀居民眼看著迫在眉睫的強拆與罰款,被迫同意於2019年6月14日點交。[4]
作品〈待騰空的地上物〉,呼應2019年之展覽《待騰空的地上物—大觀社區拆遷前最後展覽》[5],將抗爭三年的攝影與三年後房屋推平影像並置,以大圖輸出於帆布上,無力的傾頹於地上、掛於牆上。作品還有一個大聲公,重複的播放抗爭時居民經常聽的歌曲,雜音伴隨著不復存在的日常生活,聲聲迴盪在展場。
〈待騰空的地上物〉,唐佐欣、羅祥庭,2022年,影像輸出,尺寸依場地而定。攝影:羅祥庭。來源:有章藝術博物館facebook粉絲專頁。
大觀事件過去三年,這些被怪手拆除的房屋、被公文勾銷的門牌號碼,已然成為無法追憶的過去,居民又該往何處去?何處宜居?移居何處?
三、河面波光點點:見證板橋發展的湳仔溝
展場的另一邊,有著一片透明波浪板,映襯著展場的光,底下帶有浮洲人工濕地的影像。波光粼粼的透明波浪板,是湳仔溝上的水光瀲灩,也是處理沿岸廢水排放的工程波浪板。
〈湳仔地 làm-á-tē〉,高登輝,2022年,現地製作。
湳仔溝是浮洲地區的水源,所謂的「湳仔」即為沖積區、沼澤地區或溼地,湳仔地區意指為到處都是沼澤,也就是近湳仔溝下游右岸的沖積部份。[6] 湳仔溝承接著都市發展而來的工業廢水,為了淨化水質,當時台北縣政府建立浮洲人工濕地以處理污水。[7]
波浪板圍籬、壓著圍籬腳的水泥磚與石頭後方,是藝術家高登輝2016年的創作〈湳・湳〉,透過濕地工作坊的形式邀請民眾捏製從浮洲人工濕地淤泥提煉而成的陶藝,再透過還原燒成[8] 的窯燒製作方式,將胚體中的金屬化合物還原出來,使陶藝表面散發光亮的色澤。整件裝置作品〈湳仔地 làm-á-tē〉圍繞著濕地之土,其名取自爛泥、窪地的意思。
淤泥製成的陶碗,閃耀著由於泥土中的重金屬燒製而成的光澤。「浮洲」這個地方,承接著都市發展所帶來的工業、人群以及污染。
〈湳仔地 làm-á-tē〉,高登輝,2022年,現地製作。
四、金紙飛揚中的無解問題
關於浮洲地區的土地問題,並不僅限於大觀事件,在台藝南側的板橋東安宮附近也有類似的土地問題。策展人林亞岑親自走入當地社區,與居民聊天詳談遷移的問題。與大觀事件的住民們相比,住在台藝南側校地的居民人口組成更多是來自於台灣經濟起飛時,自中南部離鄉背井謀求工作機會之住民後代,許多居民並不會說國語、也不識字,與同樣擁有土地與居住權問題的大觀社區相比,南側區域的住民更多的是沈默,不識字、看不懂、不了解,更無法籌辦自救會處理居住問題。林亞岑在處理這個議題上,維持一慣的戲謔風格,以「脫口秀」的站立喜劇表演。在取得東安宮供奉之東營大將軍同意後,邀請戰力脫口秀表演者九安與歐k於2022年05月15晚上19:00在板橋東安宮共同演出。兩位表演者以台藝大與南側校地針鋒相對的拆遷議題,以「地獄梗」的笑鬧形式,以「段子」演繹兩者間無解的爭議,在觀眾的歡聲笑語中,飛揚著片片金紙。這些金紙除了是宣洩無處可說的矛盾,也是奉獻給居民由嘉義六腳順天宮分營來的東營大將軍,庇護著沒有土地公廟的板橋渡船頭庄,也是千里迢迢集聚到浮洲住民的心靈寄托。
林亞岑,《脫口秀行為》東安宮演出現場,2022。攝影:陳彥成。
林亞岑將《脫口秀行為》的紀錄錄像下方,放置一沓沓的金紙,除了召喚起演出當天金紙飛揚的景象,也邀請觀眾攜帶金紙到東安宮參拜。
林亞岑,《脫口秀行為》美術館裝置現場,2022。攝影:羅祥庭
五、衣「浮」上的身份認同:浮洲家園回憶
在林亞岑的作品《脫口秀行為》中可以看出住民們面對居住爭議的無奈,而住民對於「浮洲」又是抱著什麼樣的想法?崔芳瑜與蕭新玉以「衣服」為題,邀請在地居民與學童在其上彩繪浮洲家景,再由藝術家沿著塗鴉縫製邊線,繡出家園記事的外框。
崔芳瑜、蕭新玉,《衣浮》,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22年。攝影:羅祥庭。
崔芳瑜、蕭新玉,《衣浮》細節,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22年。攝影:羅祥庭。
作品旁放置居民口述的訪談紀錄,可以得知浮州的過去、居民的回憶。一針一線,被藝術家縫製入衣服之中。
崔芳瑜、蕭新玉,《衣浮》,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22年。攝影:羅祥庭。
六、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
面對無法追憶的過去,居民與學校又該如何邁向未知的前路?陳薇拿著手機不斷呢喃,在展場不斷穿梭巡弋,走向另一個無法想像的未來。
藝術家陳薇透過手機,對著電話另一頭的表演者不斷講述浮洲的故事內容,並且透過腳底的裝置,在她途經的地方留下潮濕腳印。觀眾可以透過與她擦肩而過的片刻,收取關於浮洲的片段資訊,並且組織一段關於此地的故事。「請記住,事情與表面看到的並不一樣。」這是陳薇留給觀眾之提示,而究竟完整故事內容為何,不得而知。
陳薇,〈哪裡來的?〉,行為表演,2022年。攝影:羅祥庭
尋覓著陳薇濕漉漉的腳印,在過道中出現兩行字:「我們透過移居尋求宜居之所,在找到宜居之前,我們移居。」策展人在交代完關於浮洲的歷史、地理以及關於住民與政府機構的愛恨情仇後,向觀眾拋出一個「何處可居?」的大哉問。
展場過道一隅。攝影:羅祥庭。
七、無法想像的遷徙之土
順著腳印往另一間展場走去,是一個發散著湖水綠與橙色的靜謐空間,一個關於「一邊是未來的,無法想像的」的空間。藝術團體「介力屋」的作品《遷徙之土》透過巨量的土壤呈現原來是大漢溪中一小片沙洲的「浮洲」。
介力屋,〈遷徙之土〉,土、石膏、防水帆布,尺寸依場地而定,2022年。攝影:羅祥庭。
在2022年06月02日的開幕行為表演中,策展人邀請觀眾加入展覽的遊戲開局,在煙霧瀰漫的《遷徙之土》中,請觀眾一起挖掘埋藏在土中的「浮洲寶寶」,是一種被介力屋團隊設定為,僅居住於九單藝術實踐展覽空間B土堆中的生物,在開局遊戲時,觀眾可以彼此競賽挖掘浮洲寶寶之數量,以此開展出整檔展覽的遊戲性。
煙霧散逸的土堆亦如返還到沙洲狀態的浮洲,不過是溪水上偶爾露出的無主之地,時而露出時而沈沒。介力屋的成員佇立在土丘之頂,重複低喃著關於展覽的遊戲規則,並且不斷傳遞一些毫無意義且沒有答案的問題,在回字展場中繞樑不止。
介力屋指出:觀眾們奮力挖掘的浮州寶寶,如同養育他們的土地般,擁有浮洲之形,卻在剛破土而出之時就需要面對河水的破壞與土地的重塑命運,什麼也做不了。如此無力的喟嘆,是對於浮洲過去的一聲長嘆,也是對於無法預測未來的惶恐不安。
介力屋,〈遷徙之土〉2022年06月02日的開幕行為表演活動照片。攝影:羅祥庭。
浮洲寶寶(𝗙𝘂𝘇𝗵𝗼𝘂 𝗯𝗮̌𝗼 𝗯𝗮𝘂)設定圖。資料來源:有章藝術博物館Facebook粉絲專頁。
在回字展場的中間,還有一個玻璃隔絕的小展間。展間中放置兩個螢幕與檯燈,一旁則是郎靜山的〈烟江曉泊〉。
介力屋,〈遷徙之土〉作品一隅,土、石膏、防水帆布,尺寸依場地而定,2022年。攝影:羅祥庭。
在〈烟江曉泊〉中,霧氣與水氣繚繞中,可以窺見遠方的山景與矮房,再綴以幾艘船隻,前景則是煙波浩淼的江面,這是郎靜山以其著名的「集錦攝影」創作語彙,將作品大量留白,藉此保留作品中的想像空間。這些流動的霧氣聚合與遣散之間,是郎靜山作品中的遙想中國山河的憶想留白,也令人連想到浮洲居民返還不去的家園念想。
策展人林亞岑,將有章藝術博物館之典藏品〈烟江曉泊〉重新放置在《「一ˊ」居之所:美術館中的過河遊戲》中,透過無垠的江面召喚出浮洲過去的水文歷史,也展現這塊土地的居民在「過河遊戲」中,不知何時才能移居到彼岸的前途茫茫。
郎靜山,〈烟江曉泊〉,創作年代 1937,再製年代 2016,濕版攝影 銀鹽相紙,32.7 x 44.6 cm(畫心),63 x 73 cm(裝框),現藏為有章藝術博物館典藏品資料庫。攝影:羅祥庭。
浮洲由溪水中而出,而策展人攜帶著居民與美術館機構,過河而去。時刻注意著船上的權力關係,在平衡中,尋求著共渡彼岸的方法。同數學題渡河遊戲,兩者過河的方法不只一種、所見事實也不只一個面向。而河的兩端,一邊是過去的,無法追憶的;另一邊則是未來的,無法想像的;揮手向不復存在的過去道別,航向未知的他方,在找到宜居之所前,不停移居。
展覽資訊
展 名|「一ˊ」居之所 – 美術館中的過河遊戲
展 期|06.01(三)- 07.31(日)
地 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九單藝術實踐空間A、B 展場
策展人|林亞岑
參展者|介力屋Leverage Studio / 九安 、林亞岑、歐K / 唐佐欣、羅祥庭 / 高登輝 / 陳薇 / 崔芳瑜、蕭新玉 /
郎靜山_烟江曉泊 @ 有章藝術博物館典藏品
視覺設計|傅瑩瀅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執行單位|有章藝術博物館
參考資料:
Amarel, S. (1968). On representations of problems of reasoning about actions, Machine Intelligence, (3), 131--171
Beth peterson. (2019, October 22). Reduction Firing in Pottery. Retrieved July 26, 2022, from https://www.thesprucecrafts.com/how-to-fire-in-reduction-2745938
John Hadley and David Singmaster (1992). The Use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 Problems to Sharpen the Young. The Mathematical Gazette, 76(475), 102–126. doi:10.2307/3620384
何睦芸. (2019, July 15). 回顧大觀事件三年抗爭路:待騰空的地上物──大觀社區拆遷前最後展覽. Retrieved July 21, 2022, from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2065
陳健一. (2015, August 28). 檢索湳仔溝的生命圖象. Retrieved July 21, 2022, fro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828002125/http://pccu.org.tw/?page_id=1318
新北市政府高灘管理處. (n.d.). 浮洲人工濕地. Retrieved July 22, 2022, from https://www.hrcm.ntpc.gov.tw/Page/414
蔡偉祺報導(2010/04/10)〈台藝大提告討校地 渡船頭住民抗議〉自由時報。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388399
[1] 其他知名的版本則是傳教士與食人族(Missionaries and Cannibals Problem)與嫉妒的丈夫(Jealous Husbands Problem),可參考:Amarel, S. (1968). On representations of problems of reasoning about actions, Machine Intelligence, (3), 131--171
[2] John Hadley and David Singmaster (1992). The Use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 Problems to Sharpen the Young. The Mathematical Gazette, 76(475), 102–126. doi:10.2307/3620384
[3] 蔡偉祺報導(2010/04/10)〈台藝大提告討校地 渡船頭住民抗議〉自由時報。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388399
[4] 文:大觀事件-daguan homeless|製圖:「愁城 trapped citizen」多莉. (2019, March 8). 【圖輯】「被國有地」之後:板橋大觀社區迫遷事件簡介&爭議釐清. Retrieved July 21, 2022, from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4986
[5] 何睦芸. (2019, July 15). 回顧大觀事件三年抗爭路:待騰空的地上物──大觀社區拆遷前最後展覽. Retrieved July 21, 2022, from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2065
[6] 陳健一. (2015, August 28). 檢索湳仔溝的生命圖象. Retrieved July 21, 2022, fro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828002125/http://pccu.org.tw/?page_id=1318
[7] 新北市政府高灘管理處. (n.d.). 浮洲人工濕地. Retrieved July 22, 2022, from https://www.hrcm.ntpc.gov.tw/Page/414
[8] 還原燒成(Reduction Firing)是一種降低氧氣的高溫窯燒方式。高溫下的燃料因為失去外在空氣助燃,而將坏體與釉料中的氧逼,形成胚體內金屬化合物還原成另一種顏色。資料參考:
Beth peterson. (2019, October 22). Reduction Firing in Pottery. Retrieved July 26, 2022, from https://www.thesprucecrafts.com/how-to-fire-in-reduction-274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