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向度共鳴
分享 | 瀏覽數: 646

向度共鳴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譽仁, 2022年10月31日 23時42分

評論的展演: 洪梓倪個展:向度共鳴{在表層以下的一種想像空間}

洪梓倪 測光縱深 2022 照片來源:陳譽仁 2022.10.23

洪梓倪的個展「向度共鳴」將鳳甲美術館一條黯暗的走廊與一間小房間當成傳導聲音與光線的好地方。他的作品讓空間充滿著光線與聲響的探測軌跡,其中的聲響介於音樂與躁音,光線則介於可視性與視覺性之間,彼此並存於日常生活的表層意識下,而作品則以細心解析與朗現的手法來傳達場所的詩意。

藝術家善於調控日常生活中沉於下意識的各種機器聲響。我們在日常裡過濾這些聲音、聽而不覺,他則是將這些聲音析離、潤色,再重新置入展場的現實裡。觀眾容易以為聽到的是放大的白噪音,但不僅不至於到惱人的地步,每個聲響甚而修整到具備某種質地,彼此彰顯出微妙的時序感。例如在「測光縱深」(2022)裡,從走廊開頭就可以聽到馬達聲與共伴的低頻聲,這些聲音的來源是一個位於走廊末端半月型窗戶旁的光線裝置。這個光線裝置位在旁邊的木板箱牆裡,其中有個黃色的燈會沿著一段軌道緩慢地上下移動,從遠處看,燈光反射在鏡子時會形成類似黃昏眩光的效果,走近窗邊轉頭看鏡子時,鏡面映出後方整個走廊,會讓人一下子失去方向感。聲音主要就來自於驅動這個軌道裝置的馬達,而木板箱牆不只是外殼也像是某種音箱。我自己站在木板旁的觀察是裡面大約析離出三個聲音,其中低頻聲像是加強了尾音,稍稍壓過了類似馬達葉片的快速轉動聲,還有一個像是磨砂輪機的細小聲音。

這些聲音在各自析離之後,彼此之間就存在著調控的空間,重新置回展場時則是即時性的整體呈現。這樣的做法或許可以用「articulation」來形容,這個字既是言語中清楚的分節,同時又可指身體上如關節的接合處。在音樂上,「articulation」常被翻成「運音法」,同時包含了個別分節與接合的意思,不過缺點在於這個字過度偏重樂理。實際上,這些聲音不僅重塑了我們對機器聲的熟悉感,連帶地包括了它們在背後維持我們日常生活的意義。例如在「滯留的方式」(2022)裡,小房間裡的管子裝置發出的是日常的空調聲,中間的圓筒每隔10秒會發出持續5秒、像是壓縮機運轉的聲音。管子內甚至可以聽到一些細碎的空氣流動的聲音,但實際上這些管子內並沒有氣流,它們也許是透過將管狀裝置固定在上方裸露的空調管線的懸吊螺絲來傳導風管的振動。這些四處伸展、發光的管子不僅讓人意識到這些空調管道的存在,也提示出它們自由穿梭於建築結構屏障間。

這些現實指涉並沒有被過度延伸,作品裡的聲響雖然取自日常生活,但也不是在街上用汽油罐敲打節奏的那種調性。在洪梓倪的個展「向度共鳴」裡,生活裡的白噪音似乎都經過某種鑑賞式的眼光重新塑造後,再重新置入展場裡與空間裡的光線對話。這些對話——例如「極度擴張」(2022)裡四處延展的折射光暈——有點像是將一顆球持續往某方向丟躑,任其在空間四處彈跳,在這些反彈動態中藝術家不僅思索著聲音與光線的相互關係,同時也在思考著它們共有的特性與質地。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