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美館「消失的聲音」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2年11月28日 16時50分
評論的展演: 2022聲音藝術節|消失的聲音
在生活的諸多聲響中,消失的聲音其實很難讓我們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聲響,馬路上的車聲、時鐘的滴答聲與音樂,其實都很容易變成背景音,而背景音的此起彼落是生活中的常態,也暗示我們身處的情境,當我們意識到聲音的消失時,其實我們對該聲音的注意力已經到了準備聆聽的狀態,只是當意識到時卻注定無法持續,空缺已然形成,而如何面對此一空缺則是策展人試圖透過展覽敘事再現而成的。
10月15日到11月13日,台東美術館舉辦聲音藝術節「消失的聲音」藝術展,由張溥騰擔任藝術節與展覽策展人,邀請陳芯宜、黃大旺、張君慈、澎葉生、蕭聖健與洪梓倪 x Semalriyaw(斯馬里奧)共六組七位藝術家展出,其中張君慈、黃大旺、洪梓倪 x Semalriyaw(斯馬里奧)的作品都是首次展出,展出形式包括錄音、現成物、空間裝置與虛擬實境等等。
聲音藝術在現、當代的美術館當中,相對來說是數量較少的展覽方向,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可以溯源到體制內的藝術教育結構等,簡單講,聲音相關的當代藝術展覽對觀眾來說是較具實驗性質的觀看/聆聽體驗,而在台東可能就更難得,在這次的展覽中除了作品展出外,同時也有相關座談等,的確是從展覽到教育較具全面性企圖的策展。
在這次的展覽中,可以看到策展人與藝術家相對細膩的處理了空間與作品/聲音的關係,例如蕭聖健的作品雖然維持一貫的風格,但是其實在入口處的上方也安排了電風扇吹過塑膠袋的作品<午後>,當觀眾從戶外走入展場時,其實一時之間是無法辨認出來的,但是當在展場中仔細閱讀聆聽其他蕭聖健的作品時,慢慢地,我們可能在許多的背景音中辨識出來,而這個辨識的過程,也是種閱讀展覽的過程,而同時我們也會發現,策展人其實很細膩的處理了空間中眾聲喧嘩的聲音關係。
另外一件值得一題的作品是陳芯宜與周書毅合作的<留給未來的殘影>,近年來許多VR相關的作品主要是想呈現該技術的炫目之處,但是這次展出的作品卻很好的用新技術來回應舞蹈、觀看與敘事之間的各種可能性,這些嘗試雖然可能沒有那些強調技術的作品炫目,但是卻回應了人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增強了舞蹈敘事中不可能在實體觀看中的體驗,加強了敘事但卻沒有被技術搶奪眼光,值得關注。
作為首次造訪台東美術館的遊客來說,能夠看到這麼精緻有趣的展實在是意外驚喜,就台東美術館的編制與空間,在大型展覽外,還能有這些具有實驗性的展覽,可見主辦單位的用心,其實在地方展館如雨後春筍冒出來的時代,我們可以觀察到美術館作為文化局下屬單位在縣府的文化政策方向下的回應,但是在此之外,是否依然保存某些藝術的可能性,就會是很重要的文化與藝術萌芽的保留地。